導讀:靶向治療或成癌症最大“剋星”
本月是第八個“全球肺癌關注月”,多項關於肺癌治療的活動都在近日舉行。癌症治療領域的“新星”——靶向治療成為各專家討論的熱點。記者從活動中獲悉,由於傳統化療的療效目前已經遇到了“瓶頸”,所以醫學界正致力研究如何讓患者從新興的靶向治療中獲益更多。最新研究發現,靶向治療對體內某種特定基因發生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療效較好,目前廣州醫院已經開展了測試該基因是否發生突變的檢查項目。但多名肺癌領域專家都表示,目前晚期肺癌的一線治療仍然是化療,不應該只看到靶向藥物的優點而否定化療。
靶向治療能克制多種癌症
近日,我國首屆CSCO靶向治療知識競賽在上海、北京、廣州三個賽區正式拉開序幕,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等9家醫院的青年專家學者匯聚一堂進行角逐。此次競賽的目的在於將腫瘤靶向治療這一先進的治療方法更廣泛和更正確地應用於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從而通過多學科多途徑的治療,盡可能地提高療效,同時盡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據了解,腫瘤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其中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腫瘤疾病之一,而近年來,我國肺癌尤其是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作為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最常用的一種手段,化療的療效卻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階段。
據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林桐榆教授介紹,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證明,化療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有效率一般在30%~40%左右,如何進一步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備受關注。腫瘤靶向治療作為21世紀腫瘤治療的熱點,已被證實能多種腫瘤的治療包括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頭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多種腫瘤的治療中起到很大的治療作用。目前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研究。
靶向治療有望成為一線治療方案
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靶向治療的優勢在於,它以癌細胞作為特異性靶點,能夠準確地作用於腫瘤,因此不會或者很少傷害正常細胞,產生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教授透露,在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中,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療效十分顯著,在臨床應用上它不但與標準化療達到相近的生存療效,安全性也比化療好了很多,患者能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另外,它是口服藥物,病人不用住院,有望恢復往日的生活,部分病人甚至還能重新返回工作崗位。
正因為靶向藥物的這些特點,醫學界正進一步研究是否可以讓靶向藥物更大程度地造福於患者。比如說,化療聯合靶向治療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中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活質量調查”發布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胸科醫院肺內科主任韓寶惠教授指出,到目前為止,沒有大型研究證明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聯合使用有“1+1>2”的效果,可能是化療和靶向治療會相互抑制的原因,聯合使用只會體現化療的作用。
關鍵字:#靶向治療或成癌症最大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