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科技進步,種種防癌治癌的手段層出不窮,但一些癌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卻未降反升。
癌症是怎麼檢查出來的?
①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各種常規檢驗及具有一定特異性的化驗。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②體格檢查:由於約有75%的癌症發生在身體容易發現的部位。因此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望診、觸診、叩診、聽診等十分重要,常常能發現相當一部分腫瘤,並能對其性質做出初步的判斷。
③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常規透視、拍片、各種造影、各種體層檢查;CT、ECT、核磁共振檢查;B型超聲檢查,核醫學檢查等。
④病理學檢查:脫落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
⑤內窺鏡檢查:食管鏡、纖維胃鏡及纖維結腸鏡、支氣管鏡、膀胱鏡等。
⑥放射免疫學檢查:如胎甲蛋白測定、癌胚抗原檢測,EB病毒抗體檢測等。
⑦醫用激光診斷。
另外,開展區域性預防癌症普查,也是有較大價值的早期發現途徑。通過普查,能夠發現早期癌症病人,對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非常重要的。
關注癌症早期檢查
隨著科技進步,種種防癌治癌的手段層出不窮,但一些癌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卻未降反升。這是由於早期防癌意識不強和常規體檢項目上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對於癌症,早期正確診斷是施行合理治療及以後治療成功的關鍵。那麼,對於早期癌症,市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檢測?癌症早期檢查包含幾個部分?多長時間做一次健康檢查?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怎麼辦?
認識癌症早期檢查
據專家介紹,健康體檢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傳統檢查、腫瘤檢查和重要器官檢查,而癌症早期檢查是腫瘤檢查中最重要的一項。
腫瘤檢查包括影像學和血液標誌物檢查,這兩項檢查的對像不同,對於內臟器官,就要藉助影像學檢查,既包括眼觀手摸等簡便易行的方式,也有X線、 B超、 CT、彩超等影像學手段。另外,血液標誌物的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有助於發現肝癌的甲胎蛋白( AFP),空腔臟器如胃腸道、呼吸道、泌尿道、乳腺等腫瘤標誌物( CEA), VCA-IGA則是EB病毒,是對胃炎的檢查,還有一些廣譜的腫瘤標記物可作為篩查用。專家指出,確定做防癌體檢的對象,應從年齡上進行考慮。癌症的“高危人群”,指的是對某一癌症特別危險的特定人群。肺癌的高危人群,是每天吸煙20支吸了20年的男性;乳腺癌高危人群,是家族中母系親屬中已有乳腺癌病人的女性;肝癌的高危人群,是遷延不愈而且表面抗原陽性的肝炎病人。大量的統計數字已表明,大部分癌症的高發年齡是在40歲以後,因此, 40歲以後的人,就要加倍小心自己的身體了,也應把自己列入“高危人群”。
對於早期癌症,市民可以通過自查和進行特定的防癌體檢來檢測。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應多做幾次體檢,早發現早治療。人一步入40歲,一年內至少要做一次專業性的防癌體檢,還有化驗、病理學、窺鏡等常規措施及血液標誌物檢查。目前技術水準不斷提高,通過種種手段,危害人類的常見腫瘤基本都可及早被檢查出來。而屬於“高危人群”中的市民更要適當地增加檢查次數。
癌症早檢刻不容緩
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死於癌症的患者約200萬,已占我國各種疾病死因的第二位。專家說,大眾對癌症防治參與熱情不高及癌症防治知識的匱乏等是重要原因。市民要么害怕、要么沒錢、要么有錢也沒時間做定期健康體檢,其實查與不查,病症都是客觀存在的,心存僥倖或是麻痺大意都可能讓自己後悔莫及。
專家醫師說:前些日子位律協一位同志前來體檢,體檢結果是早期膀胱癌,這種病癌常規的檢查是很難查出的,因及時發現,現在治療得相當好,如果再延一年可能癌細胞就會擴散到了其它部位。
對此,專家鄭重提醒大家:有的患者諱疾忌醫,在很早的時候身體就有徵兆,可是有的因為自身經濟的原因,有的是害怕檢查結果出來自己難以承受,就听之任之了,最後等病痛到了無法忍受的時候才來就醫時已經錯過了救治的最佳時期。癌症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癌症病人有90%是可以治癒的,治療費用也會大大降低。只要我們重視癌症的早期症狀和體徵,及時進行檢查,或定期進行普查,大部分癌症可以做到早期發現。值得欣慰的是,不管是單位出錢的集體體檢,還是自費的個人體檢,都出現了迅猛增長的勢頭。我國長年累月形成的體檢,其側重點在於心血管疾病、肝炎和糖尿病等方面,與癌症檢查關係不大。所以,醫院建議,個別患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主動增加防癌的檢測項目。
關鍵字:#癌症是怎麼檢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