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野山參特點
野山參野生於深山密林土壤較堅硬的環境中,長年受自然環境影響,在山參的各個部位都形成較特殊的形態。
1.山參蘆(根莖)莖秋脫春生,年復一年,莖基殘留,並緩慢地增長。因此,生長年久莖蘆較其它參蘆為長,此蘆習稱”雁脖蘆”。蘆一般可分為三段:頂端第一段為新脫落的莖痕。形如”馬牙”,邊緣棱較平齊,中心凹陷,習稱”蘆碗”或”馬牙蘆”:第二段為近十年間脫落的莖基,蘆左右交錯層迭而生,蘆碗緊密邊緣有明顯的棱脊,習稱”對花蘆”;第三段為遠年的莖基脫化而成不再顯蘆碗,而呈圓柱形,習稱”園蘆”。園蘆上有緊密的環球棱皺。一般可認為每一棱皺是生長一年的標記,由此可以得出山參的生長年限.還有一種蘆細長如線,至上端始變粗是對花蘆形式。習稱”線蘆”。無論是馬牙蘆、對花蘆、園蘆、線蘆;上面多生有小疙瘩瘤,這是山參蘆的特點。
2.山參(附蘆而生的不定根)生長年限較久的山參上多生有參1–3根,兩根以上根多為左右互生。山參?一般粗短,兩端尖細形如棗核或蒜瓣、故習稱”棗核?”、”蒜瓣?”。芋體垂直向下伸延,這是山參?的特點。
3.山參體(主根)有”橫靈體”和”順苯體”之分,習稱”武形”和”文形”。橫靈體多呈短橫體、疙瘩體、菱角形。順苯體多是紡錘形。或圓柱形。無論橫靈體或順苯體一般均較粗短。主根長4-6厘米。直徑0.5–2.5厘米。主根和蘆頭近乎等長或短於蘆頭,肩下垂,習稱”溜肩膀”。
4.山參紋在主根上部,生長緊密的橫環紋,紋深而細,呈黑褐色,習稱”螺旋紋”。有時環紋伸延至主根的中部或下部,習稱”一紋到底”。
5.山參皮、呈淡黃白色,緊結光潤老而不粒,習稱”皮細似錦”或”細結皮”。
6.山參腿(支根)一般1–2根。最多3根,腿短促,上粗下細,分檔處(與主根交叉處)多呈八字形,寬闊而不併攏。
7.山參鬚(鬚根)疏失,清秀而不散亂,鬚根上生有多數小疙瘩瘤,習稱”珍珠須”、”珍珠點”或”珍珠疙瘩皮條須”。
8.山參味味甜微苦,嚼之有清香感。
9,山參質地主體堅實,鬚根質柔韌。主根折斷面白色,有放射狀裂隙,形成層是黃色。
山參的特徵可概括為:馬牙雁脖蘆、下生棗核?,一身短體橫靈、環紋緊密生,肩膀圓下垂,皮緊細光潤,腿短二三個,分檔八字形,鬚根瘤密。山參以橫靈體八字分展、五形全美(”蘆體、腿、須”相稱),皮緊細,紋深為佳。
關鍵字:#野山參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