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參分類
一.山參
(一)野山參
野生於深山密林土壤較堅硬的環境中,長年受自然環境影響,在山參的各個部位都形成較特殊的形態。山參的特徵可概括為:馬牙雁脖蘆、下生棗核?,一身短體橫靈、環紋緊密生,肩膀圓下垂,皮緊細光潤,腿短二三個,分檔八字形,鬚根瘤密。山參以橫靈體八字分展、五形全美(”蘆體、腿、須”相稱),皮緊細,紋深為佳。
(二)移山參
本品係採集較小的山參,移植於宜於山參生長的山林中,經移栽10餘年後,再挖出,參形略有變異,品質不及野山參。
1.蘆略顯長而蘆碗稀疏。蘆突然變粗或不呈對花蘆,而呈轉蘆形式。
2. ?多呈順長體,略向斜傍伸出,有時?體超過主體。
3.紋環紋稀疏凹入較淺,常呈”一紋到底”。
4.皮略顯虛滄,質粗而不緊潔,不光潤。
5.腿較順長,分檔併攏不呈八字形。
6.須較細嫩。下端分杈較多,根鬚上小疙瘩較稀疏而小(分杈多的原因是移植時根經常被折斷再生時多分杈。)
總之、野山參、移山參因自然生長於山嶺之中,體態每枝各不相同,因而鑑別方法亦無固定的標準,只能參考上述的經驗。
二.園參
(一)生曬參
本品為園參中加工方法最簡單的一種,挖回鮮參洗淨泥土,用硫磺熏蒸後曬乾即成。本品有兩種規格:掐去細根的成品稱生曬參;保持原形不去不定根、細根和鬚根的成品稱全須生曬參。
1.全須生硒參主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長3-15cm,直徑0.3-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紋,下部有支根2-3根,著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須現根上偶有不明顯細小疣狀突起,習稱”珍珠點”;頂端根莖習稱”斧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其上生不定根習稱”?”,稀疏凹窩狀莖痕習稱”蘆碗”;質較堅硬,。斷行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處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散佈及放射狀裂隙;”氣徽香,味徽苦、甘。
2.生曬參蘆頭上無不定根,主根的支根無紙報及鬚根,其餘同全須生曬參。
(二)白人參
本品系用全形園參加工製成,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全15一25cm,直徑0.5-2cm淡黃白色;蘆較短長約2-6cm,有馬牙蘆;一般無圓蘆,少數有?體順長,斜向旁伸,肩膀圓形下垂;腿2–3條或更多,垂直併攏;順根叢生散亂,細而脆,小疙瘩瘤微小或不太明顯,皮顯粗泡,環絞線而稀疏。
(三)白糖參
本品屬於白人參的下檔貨,常缺蘆,破皮,含糖較重,表面常析出糖的結晶,其餘與白人參相同。
(四)邊條紅參
本品原主產遼寧省寬甸縣石柱溝,故名石柱參,現主產吉林集安縣、本品屬於長脖蘆品種,生長較緩慢,一般生長8-12年後才能採挖。挖回鮮參(參子)洗淨泥土,掐去細根鬚,蒸煮熟後曬乾或烘乾。
性狀:本品為長條圓柱形,全長13-20cm,直徑0.3-2cm;蘆長2.4–4cm,黃色略顯韌性,頂端蘆碗稍大,凹陷較深,中下部略呈圓形,有節狀棱紋,主根紅棕色、半透明或有黃色粗皮,習稱”黃馬褂”,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肩部(上部)有不太明顯環紋;全體有不規則的縱溝及皺紋;下部具支很(參根)二三根(條),紅棕色;質堅實,斷面紅棕色角質樣,有光澤,橫切面顯放射紋(菊花紋)。本品特點為三長一褂、支腿少,即蘆長、身長、腿長、黃馬褂、支根2–3根。
(五)紅參
屬園參大馬牙、二馬牙品種,生長較快,因而年限略短。一般生長六年後即能採挖,挖回鮮參去細根及鬚根,經過二三小時蒸煮熟透後曬乾或烘乾。
性狀:本品呈短圓柱形或紡錘形,”蘆、身、腿”,較邊條紅參略短,全長5-20cm,蘆長1–2cm其他同邊條紅參。
關鍵字:#人參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