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臨床中使用化療藥物時有時回出現化療藥物的外滲,可能回給腫瘤患者造成嚴重的永久的傷害,一旦出現化療藥物外滲主要表現為註射部位充血、疼痛、腫脹甚至潰破。
臨床中使用化療藥物時有時回出現化療藥物的外滲,可能回給腫瘤患者造成嚴重的永久的傷害,一旦出現化療藥物外滲主要表現為註射部位充血、疼痛、腫脹甚至潰破。外滲的臨床分三期:局部組織炎性反應期、靜脈炎性反應期、組織壞死期.出現化療藥物的的外滲,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的因素,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1、藥物因素:如藥物的PH值過高或過低、滲透壓高、配置藥物濃度過高等;
2、血管因素:經常採集血標本、或靜脈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後、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壓迫徵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這些情況下如果外周靜脈化療可能會出現外滲;
3、操作因素:穿刺技術的不熟練, 一次給藥多次穿刺選擇血管不當針頭固定不牢拔針後按壓針眼不准確等;
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腫、輸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針頭滑脫、病人血小板數量少、靜脈注射部位彎曲等等。
滲漏後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如蒽環類(阿黴素、表阿黴素等)、抗生素類(柔紅黴素、放線菌素D、絲裂黴素、光輝黴素等)、植物鹼類(長春新鹼、長春花鹼、長春地辛、諾維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滲漏後可引起灼傷或輕度炎症而無壞死的藥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葉乙甙、威猛、鏈脲黴素、丙脒腙等。無明顯發皰或刺激作用的藥物。如環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萊黴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順鉑、米托蒽醌、門冬酰胺酶等。
一旦出現滑落藥物外滲處理應立即停止滴注,並儘可能回抽或經原通路滴註解毒劑(5%sb、vitC、和1%普魯卡因)。給予抬高患者的肢體,同時採用局部冷敷和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並可降低痛覺神經敏感性。局部封閉,對強刺激藥物,如ADM、MMC、VDS、VP16等,可用1%-2%普魯卡因2mL或DEX 5mg、NS2-4mL注射於外溢血管周圍皮下組織,進行封閉。話選擇血管時盡量選擇較粗大的血管,血管直徑越大流量越大,輸入藥物的濃度就相對較低,藥物的刺激性也相應減少。避免同一部位血管長期受刺激而導致內膜損傷,穿刺時盡量選擇彈性良好、無炎症的靜脈。避免選用手指、足背、腕、踝關節等皮下組織少的部位。
化療前應用生理鹽水50mL-100mL沖洗,確保無外滲再用化療藥物,結束後用適量生理鹽水沖洗。掌握好藥物的濃度,最大限度稀釋以減少藥物局部激惹; 調節好藥液PH值不僅可有效地預防靜脈滲漏性損傷,還可提高藥物的療效。局部紅腫疼痛者,可用50%硫酸鎂濕敷。利用高滲硫酸鎂溶液使化療藥物外滲出皮膚,從而減少化療藥物濃度高對周圍組織的刺激與損害,有消腫止痛的作用。每次40分鐘,每日5一6次。同時,24小時內冰袋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化療藥物吸收,同時也可緩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冷敷時間一般不超過15一20分鐘,可採用間斷冷敷的方法,早期切忌不可熱敷。次日開始進行微波照射,每天2次,可促進殘留藥物的吸收。必要時可選用氫化可的松膏或如意金黃膏等外敷。等金黃膏乾結時即更換,重新外敷包紮,並抬高患肢。
對化療病人要注意隨時的觀察注射部位,因有些藥物可引起遲發性的損傷。外滲區域發生破潰、糜爛者,應保持創面清潔,常規換藥,同時予以抗生素治療。如效果不明顯,可考慮外科治療。如有嚴重的局部組織損傷或壞死,可考慮局部切除和整形外科治療。
關鍵字:#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出現外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