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長白山採參習俗
長白山人參,滿語為“奧爾厚達”,意為“百草之王”,民間又稱地精、神草、鬼蓋、長壽花、棒槌等。人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掌狀複葉,輪生。初夏時開花,花小,淡黃綠色,傘壯花序,單個頂生。果實扁球形,紅色。
人參的名稱很有特色,一年生的人參由三片小葉構成,俗稱“三花子”;二年生的由五片小葉構成,形如人手,俗稱“馬掌子”;三年生的兩個杈,每杈五片葉,俗稱“二甲子”;四年生的三個杈,俗稱“燈檯子”;五年生的四個杈,俗稱“四品(也稱批、匹)葉”;六年生的五個杈,俗稱“五品葉”;也有生六個掌狀複葉的,俗稱“六品葉”,但很少見,因為人參長到六品葉就不再長葉了,所以六品葉最珍貴。
人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含有豐富的人參皂甙、人參酸、蛋白質、酶類、多肽、氨基酸、人參多醣、人參揮髮油、人參二醇、人參三醇、植物硫酸、維生素等,所以,人參專治虛症發熱、頭痛反胃、小便頻數、內傷中風、病後體虛失血等症。人參具有滋補強壯、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能力,降低疲勞,提高血液中血紅素的含量、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於治療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臟疾病、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症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在長白山區,挖參通常在穀雨後、白露前這段時間。進山採參時,一般是幾個人或十幾個人一夥,稱為“拉幫”;也有一個人進山採參的,即“單棍撮”。 “拉幫”進山時,有一個大夥都信得過的且有豐富放山經驗的“山里通”當把頭。採參工具有鹿骨釬子、索拔棍、快當刀、快當斧子、紅絨繩、油布、銅錢等。入山時,採參人都帶著小米、鹹菜和炊具。進山的第一件事是選好地場,在窩風向陽山坳裡用樹幹、樹皮搭個窩棚,稱之為“壓倉子”。再搭個“老爺府”,供奉山神爺老把頭。採參人搜山時橫排前進,彼此距離約一棍,稱之為“排棍”;排中間的人叫“挑桿的”;第一次放山的採參人(稱“初把”)在邊輥和挑桿的中間,也稱之為“壓趟子”。
放山人如果發現了人參,就要大聲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接問“什麼貨?”發現人瞅准以後就要立即回答,說出幾品葉,然後大夥接著說“快當!快當!”,這叫“接山”。如果喊錯了,發現的是一棵草而不是人參,也要挖出來拿著,這叫“喊炸山”了。有時發現的不是一棵人參,而是一片或一簇,就按打頭的一棵是幾品葉來回答。人參要由把頭挖,先用栓有銅錢的紅絨繩套在參葉上,為的是給人參帶上籠頭,怕它逃跑了。也有用草帽蓋住人參的。接著,把頭要在人參周圍的地上劃一米見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個人的索拔棍,稱之為“固寶”。其他人點燃蒿草熏蚊蟲,以便把頭集中精力挖參。挖參時先破土,然後用光滑的鹿骨釬子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挖參鬚子。把參鬚周圍的土摳淨後,再用青苔茅子將參拉出來。隨後,用青苔茅子、樺樹葉、摻上一些原土,把人參包起來,用草繩打成“參包子”。大的參包子由把頭拿著。挖完參要砍“照頭”,即由把頭在附近選一棵紅松樹,朝著挖參的方向,從樹幹上剝下一塊樹皮後,在白茬樹幹上用刀刻槓。放山的人數刻在左邊,有幾個人就刻幾道槓;右邊刻的是幾品葉參,幾品葉就刻幾道槓,這是為了使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挖過人參,是人參生長區。
古老的長白山採參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關鍵字:#長白山採參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