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人認為腸息肉只不過是長在腸道內的一個肉粒、肉疙瘩,沒什麼大不了,其實不然。
45歲的王女士於幾天前在醫院做腸鏡檢查時發現了一個息肉,醫生立馬將其切除,還叮囑半年後再進行腸鏡複查。她不禁納悶,一粒小小的息肉有這麼可怕嗎?下面來看看專家的權威解讀。
腸道息肉到底是什麼?一些腸道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
息肉是何物?息肉是指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腫物,長在胃裡就是胃息肉,長在腸道就是腸道息肉,胃息肉好發於胃竇、胃底,大腸息肉好發於乙狀結腸及直腸。
很多人認為腸息肉只不過是長在腸道內的一個肉粒、肉疙瘩,沒什麼大不了,其實不然。一些腸道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大腸癌,作為近年在全國各大城市高發的惡性腫瘤,大多數是由腸道息肉慢慢發展而來,息肉發展成大腸癌又要經過5-10年的時間。腸鏡檢查是醫生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一種診斷方式,我們如果通過腸鏡發現了息肉,絕不能姑息,一定要盡快處理,有些小息肉還可很簡單地在內鏡下進行切除。此外,腸道息肉越大,癌變的機會也越大。所以如發現有腸息肉,都主張在內鏡下摘除,目的是預防息肉癌變。
長了腸道息肉有症狀嗎?大多悄無聲息
既然腸道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如果腸道長了息肉,是否有症狀?抗癌健康網指出,多數結直腸息肉起病隱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液或黏液血便、便秘、腹痛及腫物自肛門脫出和貧血等;偶爾還引起腸套疊、腸梗阻等。
小編提醒,因腸息肉有一定的家族傾向性,如果家中有患大腸癌的直系親屬,如父母中一方患有大腸癌,則子女滿40歲後就應該做一個腸鏡檢查以發現可能存在的息肉等癌前病變。如家中無大腸癌史的家屬,腸鏡檢查的時間可延長至50歲之後。
切下的息肉為何要做活檢?確定癌變性質
有些網友發現,切下的息肉都會要求做一個病理活檢,這是為何呢?專家指出,腸道息肉分為很多種,有些息肉會發生癌變,有些息肉不會癌變,腸息肉從組織學大致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炎症息肉與腸道炎症反應有關,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癌變。而腫瘤性息肉又分為癌性和癌前病變,腺瘤型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又分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腺管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
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須作活組織檢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質、類型以及有無癌變,這樣能為後期的隨訪複查時間提供一個依據。
關鍵字:#腸息肉還是儘早切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