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醫抗癌領域不斷擴大,療效逐漸提高,選用中藥抗癌的患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定要警惕抗癌中藥的毒副作用。
一、抗癌中藥毒副作用產生的原因
1.中藥本身有毒:大約有2/3的中藥是有毒的。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就是按照藥物有無毒副作用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在365中藥物中,上品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120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癒疾者,本下經。”在這本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觀念的著作中,並不是說有毒的中藥不能用,恰恰相反,而是為了更好地應用。不過,在應用以前,醫生應該非常清楚藥物之有毒、無毒,君臣佐使之不同,應用久暫等。尤其是“破積聚”,毒藥是非用不可的,但要有針對性。
2.辨證用藥不准:現代中醫抗癌,辨病容易辨證難。因為癌症病情危重,病機複雜,變化多端,往往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既要統觀全局,把握整個病程,又要有洞察秋毫的本事,善於捕捉疾病信息,所以對醫生的要求很高,但現實情況卻是缺乏這樣高明的醫生。越是難治的病,廣告越多。小診所專治疑難病,大醫院卻擠滿了常見病患者。即使是大醫院甚至是中醫腫瘤科醫生,也有西化之嫌,潛意識認為中醫抗癌只是以毒攻毒或提高免疫力而已。診察辨證簡單化,處方用藥程式化,粗枝大葉,應付差事,或者只會開幾樣成藥,敷衍了事。抗癌藥的廣告鋪天蓋地,似乎癌症並不比感冒難治。癌症患者及其家屬乃至親朋好友,急病人之所急,在癌症初期最易道聽途說,慷慨解囊。後期也往往如溺水之人,見一根稻草都想抓住,孤注一擲。或者迷信單方驗方,結果耽擱了應有的治療,耗盡了錢財,即使找到好的中醫也每每病到晚期,大勢已去,加之囊中羞澀,山窮水盡,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試想癌症作為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和健康的一類疑難病症,怎麼可能不論病種差異、病情程度、體質狀況、是否手術、是否經過化療、家庭經濟等等而僅憑廣告之言就用一種成藥治愈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治療疾病的法寶,現在世界上還沒有包治百病或者能治所有癌症的藥。但問題是抗癌中藥毒副作用往往就是在這種盲目用藥的情況下產生的。正如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惟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
3.藥物配伍不當:如前所述,抗癌用以毒攻毒之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效的。但是,中醫方劑是講究配伍的,君臣佐使法度甚嚴。但是,有些中醫師中醫理論薄弱,思維片面,治法單一,眼界局限,標本不辨,體用不分,面臨大症,妄自逞能,急於求成,往往是以有毒中藥拼湊成方,似乎只有有毒中藥才能治療癌症,很少考慮到如何制約和減少藥物的毒性、在扶正的基礎上祛邪,早已將“王道無近功”的古訓丟在腦後,竟然忘了恢復健康就是治療和預防癌症的根本途徑,以致損脾胃,傷肝腎,耗氣血,亂陰陽。且不說這種簡單粗暴的以摧殘人體根本的治療方法很難取效,即使偶見腫塊縮小,而人體已經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那麼這種治療又有什麼意義呢?
4.劑量療程失度:“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上”,中醫的治療水平往往在用量上顯出高下。由於癌症的特殊性,醫生容易依靠增大劑量來取勝,結果是毒副作用明顯增加而療效卻不盡如人意。另外,療程的長短也是重要因素,如筆者用龍葵、青黛治療白血病的過程中發現,超過1個月時往往會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在提到五味時指出:“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可見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過度則適得其反。即使辨證用藥無誤,若一成不變地用一藥一方則難免產生毒副作用。
5.藥品質量不高:中醫講究地道藥材,注重砲制減毒,藥材不地道,炮製不到位,就容易引起毒副作用,這是安全用藥的重要問題。中藥的別名、異名甚多,差異很大。如有血見愁別名的中藥就有20多種,但只有一種是有抗癌作用的,分辨不清,用之多半有弊而無益。
二、抗癌中藥毒副作用對人體的危害
據臨床觀察發現,已知的可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中藥有300種左右。常見抗癌中藥的毒副作用有全身中毒反應、臟器功能損害、藥物性過敏反應、身體不適等。
1.全身中毒反應:如服用含有馬錢子、斑蝥、砒霜、雄黃等劇毒的抗腫瘤中藥或其提取物,可造成中樞或周圍神經中毒、熱源或其他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中毒性休克、昏迷,或發熱,或藥疹、皮下出血性紫癜等。蒼耳子等用量過大則有中毒致死的危險。
2.心、肝、腎等臟器損害:過量使用了蟾蜍、斑蝥、蜈蚣、全蠍、麻黃、細辛、柴胡、黃藥子、商陸、雷公藤、青木香、木防已、關木通等中藥,造成心、肝、腎等臟器中毒,特別是表現為相應臟器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害、衰竭現象。
3.血液系統損害:有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骨髓抑制、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紅細胞減少和紅細胞形態改變、血紅蛋白尿、類白血病反應。最常見的症狀是出血、皮膚黃染、乏力、發燒等。硃砂、蟾酥、馬錢子、蛇膽、水蛭、牽牛子、砒霜、白附子、全蠍、蜈蚣、土貝母、三棱等可以引起上述損害。
4.胃腸道刺激:山豆根、乳香、沒藥、苦參、蘆薈、龍葵、青黛、大戟、甘遂、芫花等過量或長期服用可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
5.局部中毒反應:主要出現在用藥部位的組織反應,如用毛茛、白芥子、斑蝥等中藥外敷,造成局部皰疹、過敏性皮疹,甚至局部組織壞死;或用莪朮、鴉膽子、喜樹、紫杉等中藥提取物靜脈或腔內給藥,造成局部靜脈炎或胸膜、腹膜刺激症等。
三、正確對待中藥的毒副作用
儘管中藥是有毒的,但並不可怕。首先,中醫就是利用中藥的毒性、偏性來治病的。早有“藥非眩瞑,厥疾勿瘳”之語,也就是說用藥以後若沒有一定的反應,就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即辨證無誤,選藥嚴格,配伍恰當,劑量準確,一般來說不會對人造成不利影響。比如用大劑量的阿托品治療有機磷農藥中毒時並不顯示毒性,即使有毒副作用也是可以接受的,若用於正常人則絕對是毒藥。所以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對於癌症而言,絕對安全的藥幾乎是不存在的。其次,人體本身俱有一定的排毒、解毒功能。另外,中藥中含有的醣類、維生素等,進入體內可能轉化為葡萄糖、葡萄醣醛酸,從而幫助解毒;有的中藥含有蛋白質、膠質,可保護胃黏膜,緩和刺激,阻礙有毒成分的吸收,並可以與某些有毒成分如生物鹼類結合,排出體外,達到消除藥物毒性和不良反應的目的。由此看來,中藥不良反應遠比人工合成藥物為少。
四、抗癌中藥毒副作用的防治
1.重視抗癌中藥毒副作用的研究:儘管中藥毒副作用已越來越被醫藥工作者所認識,但還有許多人對中藥的毒副作用認識不夠。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有毒中藥,是擺在所有中醫理論與臨床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要進一步研究抗癌中藥毒副作用產生的原因、臨床表現和防治措施,預防為主。藥物監督管理部門也要加大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從而提高醫生駕御毒性中藥的能力。
2.提高醫生的辨證論治能力: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醫生的知識結構。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認為醫生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可以長久”,又強調“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其次要提高醫生的診察和決策能力,所謂“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還要分清標本主次,講究藥物配伍。對藥量、療程一定要把握有度。用藥如用兵,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獨取其效。尤其是對於腫瘤患者,決不能恨病加藥,莽撞行事,關鍵是要把握好度,做到不偏不倚,恰倒好處。
3.保證藥品質量:講究地道藥材,注重品種,如同為木通、山豆根、山慈姑,關木通比川木通、廣豆根比北豆根、麗江山慈姑比其它品種的山慈姑毒性大。
4.改進劑型,改變用藥途徑:如鴉膽子口服對口腔、食道、胃腸刺激性很大,製成注射液後就沒有這些副作用了。有些藥物口服時間長了可以改為外用藥膏。有些藥物口服後引起嘔吐也可考慮灌腸。
5.停藥、解毒、排毒:發生毒副作用後應首先停藥,再解毒、排毒。如用生甘草20g水煎服,連用3天。也可用綠豆120g、生甘草60g水煎服,連用3天。或者蘆根或白茅根適量,水煎服。嚴重者,明確是某種藥物中毒時,還要尋求專門的解毒方法。
二巰基丙磺酸鈉為驅汞治療首選解毒藥,對砷中毒也有肯定療效。洋金花中毒可用硝酸毛果芸香鹼。烏頭、蒼耳子、馬錢子、氰化物等中毒可用下方:金花草150~240g,雞血藤15g,香附子10g,田七15g,青木香15g,廣木香15g,茜草15g,冰片3g。此外,排毒方法也可一試,如瀉火通便排毒法、利尿祛濕排毒法、發汗排毒法、飲食排毒法、湧吐排毒法、針刺放血排毒法等,可依據情況不同而選用相應方法。
關鍵字:#警惕抗癌中藥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