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熏蒸,晝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潰越堅……。
1.失榮
《外科正宗》說:“失榮者……其患多生於肩之已上,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熏蒸,晝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潰越堅……。”清·高秉均在《瘍科心得集》說:“失榮者,猶樹木之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生於耳前後及項間,初起形如栗子,頂突根收,如虛疾癧瘤之狀,按之石硬無情,推之不肯移動,如釘著肌肉是也。不寒熱,不疼痛,漸漸腫大,後遂隱隱疼痛,痛著肌骨,漸漸潰破,但流血水,無膿,漸漸口大,內腐,形如湖石,凹進凸出,斯時痛甚徹心……。”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失榮症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某些惡性腫瘤,如淋巴肉瘤、喉癌、鼻咽癌頸部的淋巴轉移灶和腮腺癌等病。
2.乳岩
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對乳岩進行了描述:“若初起,內結小核,或如鱉棋子,不赤不痛,積之歲月漸大,嶀岩崩破如熟榴或內潰深洞,血水滴瀝,此屬肝脾有鬱怒,氣血虧損,名日乳岩,為難療。”陳氏已知乳岩初起時“不赤不痛”,這是現在臨床上鑑別乳腺增生和乳癌的指標之一,前者常疼痛,特別是經期前後,而後者一般是不痛的,並用“熟榴”來形容晚期乳腺癌破潰後的情況,非常形象。
3.繭唇
《醫宗金鑑·繭唇》說:“初起如豆粒,漸長若蠶繭,堅硬疼痛,妨礙飲食……若潰後如翻花,時津血水者屬逆……。”這裡描述了唇癌的主要症狀,早期為豆粒大小,到後來向外發展、腫起,黏膜皺裂,描繪為“若蠶繭”,十分形象。特別是繭唇潰後如翻花,這與唇癌後期出現的菜花狀潰瘍型腫塊很相似。因此,可以認為古人描述的繭唇即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唇癌。
4.舌菌
《薛己醫案》中云:“咽喉口舌生瘡,甚則生紅黑菌,害人甚速。”語雖不詳,但從其所述病灶形狀及惡性程度高來分析,很可能是指舌癌或咽喉部的癌腫。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鑑》對舌菌敘述較詳,並將它名之為舌疳,“其症最惡,初如豆,次如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若失於調治,以致掀腫,突如泛蓮,或有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妨礙飲食言語,時津臭涎。再因怒氣上沖,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項頜,腫如結核,堅硬興痛,皮色如常……。”這些描述與現在舌癌的體徵相符合,特別是談到“久久延及項頜”,這一點與現在舌癌的淋巴結轉移的情況非常相似。所以說舌菌屬於舌癌的範疇。
5.翻花瘡(石疔,石疽,黑疔)
清·鄒岳《外科真詮》中云:“翻瘡花潰後,瘡口胬肉突出,其狀如菌,頭大蒂小,愈胬愈翻,雖不大痛大癢,誤有蝕損,流血不止。”這些描述與皮膚癌、癌性潰瘍及黑色素細胞瘤等十分相似。
6.腎岩翻花(外腎岩、翻花下疳)
清·高秉均在《瘍科心得集》中云:“初起馬口之內,生肉一粒,堅硬而癢,即有脂水,延之一二年或五六載時,疼痛應心,陰莖漸漸腫脹,其馬口之豎肉處,翻花若榴子樣,此腎岩已成。漸至龜頭破爛凸出凹進痛楚難忍,甚或鮮血淋漓。”以上描述,與今之陰莖癌非常近似。
7.喉瘤
據元代《世醫得效方》記載:“咽喉間生肉,層層相疊,漸漸腫起,不痛……臭氣自出,遂退飲食。”清代《醫宗金鑑》雲:“此證由肺經鬱熱,更兼多語損氣而成,形如元眼,紅絲相裹,或單或雙,生於喉旁,亦有頂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煿或怒氣喊叫,犯之則痛。”古人有關喉瘤的描述與現代醫學描述的咽部乳頭狀瘤、纖維瘤、血管瘤相似。
8.耳蕈
“此證皆生耳內,耳蕈形類初生麻菇,頭大蒂小……微腫悶疼,色紅皮破,不當觸犯,偶犯之痛引腦巔。”(《醫宗金鑑》)古人有關耳蕈的描述與現代醫學描述外耳道的腫瘤相似。
關鍵字:#腫瘤以病灶形狀命名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