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很多癌腫病者認為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並且到了晚期,將不久於人世,表現出壓抑、憂愁,終日愁眉不展,甚至想儘早了斷自己,以期擺脫痛苦,減少家屬的各種負擔。
很多癌腫病者認為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並且到了晚期,將不久於人世,表現出壓抑、憂愁,終日愁眉不展,甚至想儘早了斷自己,以期擺脫痛苦,減少家屬的各種負擔。對於這類病人,我們應當開導、鼓勵,並且時時提防發生不測。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學向心理、社會醫學的轉變,心理治療越來越被人重視,大量的臨床及社會實踐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不僅是致癌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心理治療還可使機體向痊癒的方向發展,有助於從根本上戰勝癌症。
癌腫患者臨終前的幾大心理對策:
1、否認,甚至諱疾忌醫少數病人明知自己已處於癌症晚期,但對別人,甚至對自己,均採取否認的態度,至少閉口不言癌症兩字。更有少數病人對某些症狀採取掩蓋或默默忍受。對此醫生或是家屬應允許他那麼說、那麼想,但仍要想方設法治療某些症狀,如劇痛等。
2、期望毫無疑問,絕大多數的病人是依戀人生的,不願告別世界與親人。因此即使已知自己病入膏肓,仍然對治療抱有希望,甚至期望靈丹妙藥有一天忽然問世。這也就是為什麼少數人願意在臨死前將軀體超低溫凍存,以期將來有一天復蘇,接受特效治療,重享人間的歡樂。對於病人的這種心態,家屬及醫生們應當予以理解、同情、安慰甚至鼓勵。
3、怪異,甚至敵視有些病人的性格到了疾病晚期,會向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如一向通情達理者,此時會變得怪異起來,甚至“蠻不講理”,對人、對世間,抱著敵視態度,他們會因一點小事或稍不順心,而大發脾氣。對此醫生及家屬要了解事情的原委,耐心與細心地勸說,切不可指責,或跟著發脾氣。
4、願望病人知道即將辭世了,不少人會提出最後願望,如見一見某位親朋好友,或是囑咐完成某一件事情,或是講出往日的“虧心事”,表示歉意,甚至懺悔。對此要盡量滿足。不可滿足的要耐心解釋,絕不可抱蔑視、譏諷、嘲笑的態度。
5、接受與平靜通常絕大多數病人都是通情達理的,他們理解醫護人員已作了最大的努力;家屬、社會也已盡了應有的責任,限於當前醫學水平以及生命的客觀發展規律,死亡是會降臨在每個人頭上的。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不得不接受即將謝世的事實,於是不再“討價還價”,不願再談及治療等事情,而願意安排好後事,只要不再痛苦可平靜地走向“另一世界”。
對臨終病人的關懷歸根結底是道德的體現,對此我國有著優良傳統。 “救死扶傷”“盡孝”“送終”等無不體現出這種仁慈精神。這些做法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尊重病人以及家屬的意願,要讓臨終病人有一個最後的舒適安樂的靜養環境,按照臨終病人的要求保留他的生活方式,包括環境佈置、飲食與穿著愛好、親人陪伴與守候,對他以往及當下已做或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對他死後的期望、顧慮,甚至隱私予以理解,讓他“死而無憾”,安然地離去。
若要對癌症患者給以積極的心理干預治療,必須對引起癌症患者的“心結”有所了解。癌症患者自殺有很多原因,但主要還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還有部分是因為經濟因素。正因為這些因素,使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癌症患者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系統、科學、合理的危機心理干預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家屬、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給患者以幫助,才能讓患者把所思所想說出來,才能真正幫助患者走出沼澤。
無論患有什麼樣的疾病,最可怕的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對於疾病的恐懼和沮喪,使他們完全失掉生活的勇氣。應該讓患者明確地認識到,一旦患了癌症,著急、悲傷、憂鬱肯定於事無補;相反,只會加重病情。而採取積極、主動、坦然處之的態度,盡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堅定戰勝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醫生治療,對穩定和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機干預時機一般分為兩類情況:一是確診初期的一兩個月內。忽然驚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心理危機狀態,這需要立即予以乾預。不過,需強調的是,此時干預只是針對已獲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對那些尚不知情者,沒有必要行此干預,以免畫蛇添足,反添其亂。當然這類情況還包括治療一階段後,發現治療失敗或又見復發、轉移等,這些情況也有所類似。但相對初診時而言,後者的干預通常要簡單些。二是經過痛苦漫長的治療,情況不見好轉,患者身心疲憊,再次陷入漫長而難以自拔的心理危機狀態。
癌腫患者臨終前的幾大心理對策:
1、否認,甚至諱疾忌醫少數病人明知自己已處於癌症晚期,但對別人,甚至對自己,均採取否認的態度,至少閉口不言癌症兩字。更有少數病人對某些症狀採取掩蓋或默默忍受。對此醫生或是家屬應允許他那麼說、那麼想,但仍要想方設法治療某些症狀,如劇痛等。
2、期望毫無疑問,絕大多數的病人是依戀人生的,不願告別世界與親人。因此即使已知自己病入膏肓,仍然對治療抱有希望,甚至期望靈丹妙藥有一天忽然問世。這也就是為什麼少數人願意在臨死前將軀體超低溫凍存,以期將來有一天復蘇,接受特效治療,重享人間的歡樂。對於病人的這種心態,家屬及醫生們應當予以理解、同情、安慰甚至鼓勵。
3、怪異,甚至敵視有些病人的性格到了疾病晚期,會向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如一向通情達理者,此時會變得怪異起來,甚至“蠻不講理”,對人、對世間,抱著敵視態度,他們會因一點小事或稍不順心,而大發脾氣。對此醫生及家屬要了解事情的原委,耐心與細心地勸說,切不可指責,或跟著發脾氣。
4、願望病人知道即將辭世了,不少人會提出最後願望,如見一見某位親朋好友,或是囑咐完成某一件事情,或是講出往日的“虧心事”,表示歉意,甚至懺悔。對此要盡量滿足。不可滿足的要耐心解釋,絕不可抱蔑視、譏諷、嘲笑的態度。
5、接受與平靜通常絕大多數病人都是通情達理的,他們理解醫護人員已作了最大的努力;家屬、社會也已盡了應有的責任,限於當前醫學水平以及生命的客觀發展規律,死亡是會降臨在每個人頭上的。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不得不接受即將謝世的事實,於是不再“討價還價”,不願再談及治療等事情,而願意安排好後事,只要不再痛苦可平靜地走向“另一世界”。
對臨終病人的關懷歸根結底是道德的體現,對此我國有著優良傳統。 “救死扶傷”“盡孝”“送終”等無不體現出這種仁慈精神。這些做法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尊重病人以及家屬的意願,要讓臨終病人有一個最後的舒適安樂的靜養環境,按照臨終病人的要求保留他的生活方式,包括環境佈置、飲食與穿著愛好、親人陪伴與守候,對他以往及當下已做或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對他死後的期望、顧慮,甚至隱私予以理解,讓他“死而無憾”,安然地離去。
若要對癌症患者給以積極的心理干預治療,必須對引起癌症患者的“心結”有所了解。癌症患者自殺有很多原因,但主要還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還有部分是因為經濟因素。正因為這些因素,使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癌症患者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系統、科學、合理的危機心理干預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家屬、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給患者以幫助,才能讓患者把所思所想說出來,才能真正幫助患者走出沼澤。
無論患有什麼樣的疾病,最可怕的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對於疾病的恐懼和沮喪,使他們完全失掉生活的勇氣。應該讓患者明確地認識到,一旦患了癌症,著急、悲傷、憂鬱肯定於事無補;相反,只會加重病情。而採取積極、主動、坦然處之的態度,盡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堅定戰勝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醫生治療,對穩定和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機干預時機一般分為兩類情況:一是確診初期的一兩個月內。忽然驚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心理危機狀態,這需要立即予以乾預。不過,需強調的是,此時干預只是針對已獲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對那些尚不知情者,沒有必要行此干預,以免畫蛇添足,反添其亂。當然這類情況還包括治療一階段後,發現治療失敗或又見復發、轉移等,這些情況也有所類似。但相對初診時而言,後者的干預通常要簡單些。二是經過痛苦漫長的治療,情況不見好轉,患者身心疲憊,再次陷入漫長而難以自拔的心理危機狀態。
關鍵字:#癌腫患者臨終前的心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