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面對癌症:正視or逃避? -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晚期肝癌的病人,他積極治療的態度,勇敢地與疾病和死亡鬥爭的精神,使我難以忘懷。
那是一位澳洲的華僑,當他被當地醫院宣稱己無法醫治後,參加了一個晚期癌症的協會。此協會定期為病人上課,向病人講述“癌症”患者的一般健康衛生知識,並向病人講述人生的意義,鼓勵病人堅強生活到最後一天,幫助病人作好各種的善後處理,也時常組織病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活動,使病人感覺到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十分有意義,同時對生命的延續感到滿足。因此,當這位病人接受治療後出院時,儘管治療過程中出現各種的痛苦,但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沒有任何的怨言和遺憾。
與此相反,大多數患晚期腫瘤的病人家屬均不願意將實際的病情告訴患者,恐怕病人不能接受。隱瞞的後果是,一些病人因為不了解自己身患重病,故拒絕一些必要的治療,甚至因此而貽誤病情。
儘管“人生自古誰無死”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是,一個晚期腫瘤的病人,他們面對的除瞭如何治療腫瘤以外,還要面對死亡給他們的威脅,心理承受的壓力確實是相當大的。但是,如何引導病人正確對待生死、對待疾病,鼓起與疾病作鬥爭的勇氣,則需要醫務人員和家屬、病人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患者應該了解病情
首先,我們認為應該如實向病人講述他的病情,因為只有讓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才能認識疾病的嚴重性和治療的必要性。這一點,很多病人家屬是不理解的,他們從仁慈的立場出發,認為病人不能承受這種打擊,還有認為晚期腫瘤病人的時間已經無多了,不要再增加他的痛苦和對他的打擊。可是,隨著病人病情的惡化,病人可能在痛苦的不能解釋的情況下猜測自己的病,這時他的心理負擔比知道自己的病情還難受。由於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經歷、不同職業、不同家庭環境的病人應採取不同的講述病情的方法。如對承受能力差的,可以逐漸通過有意透露,分多次一點一點講述他的病,直至對他講述全部病情把疾病的嚴重性如實告訴他,這樣讓病人有一個心理適應的過程。病人也是隨著對自己病情一點一點的了解並思考、逐漸地適應、逐漸地出現求生的慾望、逐漸地冷靜對待、逐漸地接受治療。而對心理耐受能力強的,則可以把病情的嚴重性、危險性如實地告訴病人,但是同時又需要給病人鼓勵和支持,使病人看到一線光明、從而爭取積極的治療。
家屬的作用尤其重要
病人家屬的態度,對穩定病人的情緒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屬迴避病情,一種可能是無法給病人作任何的解釋,使病人或者家屬都承受極大的內心痛苦;另一種可能則由於躲躲閃閃,引起病人的猜疑,進一步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因此,病人家屬也更應該正確對待,不要“諱疾忌醫”,對待病人的態度應同沒有病時一樣或者更加關心,以談心的方式引導病人了解自己的病,同時應設法為病人解除一些後顧之憂,使病人在治療期間安心治病。病人不再擔心身後的事情,面對死亡的威脅也心安理得。
任何一個病人知道自己的嚴重疾病後都會出現驚恐不安,考慮得很多很多,這是很正常的。正是這個時候,一方面要密切注意病人的動態,一方面盡量給病人以安慰,經過一天、兩天、……甚至一周、二週的的思考,最後求生欲會戰勝一切,慢慢地不得不面對現實。這時病人會配合醫生、家屬做他應該做的事情。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給自己一個信念
任何一個病人一旦得知自己患了重病或者絕症,肯定是遭受了重大的打擊,但是,只要堅持那麼幾天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只要想到即使是正常人,也免不了一死,只是早一點和遲一點的差別而己,就逐漸能夠把激動和難受的心情平靜下來。這時,病人應該想到的是,還有什麼事情最需要在剩餘不多的生命時間裡完成的,然後在能做一點就完成一點的心情下爭取做完它。其次,就是如何想辦法延長自己的生命,哪怕是一天、一個月、一年。我也曾經遇到一個肝癌病人,只要有三個月的時間,他就可以為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得到一套房子,為此,他用堅強的耐受力,接受艱苦的治療,終於如願以償。當他去世之時,他是微笑著離開他的家人的,他已經滿足了,他完成了人生該做的事情。相反,有些病人在同樣的情形下,精神一蹶不振,整天計算著還有幾天去世,白白地浪費了寶貴的最後時光。
作為醫生,我是希望即使是患重病的病人,也應該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只有這種病人,才能增強醫生治病的信心,否則,當醫生也失去治病的信心時,病人被救治的機會就幾乎沒有了。奉勸所有病人能正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和生命。
關鍵字:#面對癌症正視or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