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宋洪恩大夫談祖國醫學治癌研究
中醫藥對於癌瘤的防治有著悠久的歷史,甲骨文上就巳出現“瘤”的病名,宋代《衛濟寶書》第一次使用“癌”字,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使腫瘤的辨證施治規範並趨於成熟。至於抗癌中草藥的研究,從《神農草經》到《傷寒雜病論》、《千金方》、《普濟方》、《和濟局方》、《本草綱目》等等,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系統研究抗癌中藥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從1995年開始,全國各地從發掘流傳民間的單驗方著手,篩選了近3000種中草藥,並通過傳統醫藥學與現代醫藥學相結合,對100餘種中草藥進行了實驗和臨床研究,才使抗癌中藥的研究跨進一個新階段。經過歷代醫家不斷充實、完善,中醫腫瘤學已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廣大醫務工作者運用祖國傳統中醫藥理論,針對各種腫瘤的發病原因、病機,辨證論治,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其中包括內治法、飲食療法、氣功療法、外治法、針灸療法等等。內治法的範圍比較廣泛,就是根據腫瘤患者的病因、病機、病程演變及其臨床表現,參照病人的舌質、舌苔、脈像等的變化情況,應用祖國醫學四診、八綱的辯證方法,予以綜合、分析」日納、分類,然後根據不同的類型處方用藥。在腫瘤治療當中,清熱解毒法、軟堅散潔法、疏肝解鬱法、利濕逐水法、活血化瘀法、扶正培本法等,皆屬內治法之範疇,尤其是活血化瘀法和扶正培本法在腫瘤的治療中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活血化瘀法氣滯血瘀,日久不愈,形成腫塊,是祖國醫學中之症、積的重要病因,也是形成腫瘤的機理之一。 《醫材改錯》所言之“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即腹內有形的包塊腫物多由瘀血所致。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氣滯血瘀的臨床表現為痛有定處,狀如針刺,皮膚瘀斑,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細或澀。常用藥物有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丹參、赤芍、三七、鬱金、元胡、乳香、沒藥、三棱、莪朮、穿山甲、皂刺、澤蘭、全蠍、土鱉蟲、水蛭等。根據歷代中醫資料記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達一百餘味,方劑一百多個。實驗研究證實丹參有較明顯的抗癌作用。它的抗癌作用可能與其對癌細胞呼吸和糖酵解的抑制有關。莪朮是破瘀消症的中藥,它具有行氣破血、消積通徑、化食止痛的功效。遵義醫學院進行的動物實驗證明,莪朮有增強動物細胞免疫的主動效應,有改善癌症病人微循環的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防治研究所觀察莪朮油在體外對人食管癌細胞株的生長有抑製作用。斑蟊的有效成份是斑蟊素,它具有攻堅蝕瘡、破血散結之效果。據臨床觀察,斑蟊對肝癌、胃癌、市癌、食管癌、乳腺癌、宮頸癌具有較好的療效。上海對斑蟊素進行了動物實驗,證明對小鼠腹水性肝癌能延長生命1/2一2倍;對實體型網狀細胞肉瘤的抑制率為48%。此外,活血化瘀藥中的全蠍、土鱉蟲、水蛭、赤芍、川芎、紅花、五靈脂、當歸等經初步動物買驗也都發現有較強的抗癌作用。另據有關報導表明,單味活血藥川芎提取出的生物鹼和紅花的兩種提取物,都有減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有的活血藥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據有關資料表明,用通脈靈治療硬皮病推廣到治療疤痕疙瘩與燒傷疤痕所得到的啟示,證實了活血化瘀藥對結締組織代謝具有一定的影響。實驗研究還發現,活血化瘀藥可降低血小板的凝集作用,使動物血管中巳經形成的血栓重新溶解。活血化瘀法在治療腫瘤中的作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莪朮、山慈菇、阿魏、斑蟊等,應用於腫瘤的治療取得一定進展,上海市腫瘤醫院以莪朮、山慈菇等為主,組成抗癌合劑1號,並配合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各種晚期腫瘤及乳腺癌、胃癌等,提高了療效,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有資料報導,有的醫院用活血藥物複方阿魏片外用治療子宮頸癌;斑蟊試用於治療肝癌等,均獲得一定療效。用各種莪朮製劑靜脈及局部注射治療宮頸癌、外陰癌、皮膚癌、唇癌、惡性黑色素瘤、卵巢癌、淋巴肉瘤、壺腹部周圍癌、橫紋肌肉瘤、外陰皮脂腺癌及宮頸癌外陰轉移共142例,全部病例均經病理證實。上述各類腫瘤均有近期治癒者,其中以宮頸癌效果較好,120例中,近期治愈40例。其它腫瘤22例中豐14例近期治愈,治愈病例的病理變化均相同,癌組織呈變性,壞死脫落萎縮溶解、消失。在癌巢與癌浸潤區的間質組織均可見明顯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的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活躍,以及許多新生的毛細血管,較大血管呈現閉塞性動脈炎的變化;藥物對癌鄰近的正常組織無明顯損害。活血化瘀藥物可以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因此配合放療可以提高腫瘤的放射敏感性,同時減輕放療的並發症。放療的並發症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脊髓炎、直腸炎、膀胱炎均與放射線損傷造成正常組織的纖維化、血管閉塞有關,而活血化瘀藥能影響結締組織的代謝,預防或減少放射治療的並發症。由於惡性腫瘤的患者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容易造成腫瘤的轉移,因此應用抗凝劑肝素於腫瘤的治療,可以提高療效。而活血化瘀藥物有降低血液的凝集作用,類似於抗凝劑,與化療同時應用是否可提高療效值得探討。二、扶正培本法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對立統一的整體,各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去平衡所致。故《內經》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扶正培本法是扶助正氣,培植本源的治療法則。扶正培本治則的臨床應用,主要是調節人體陰陽、氣血、津液和臟腑功能的不平衡,以增強機體免疫機能,消除各種虛弱證候,調整機體內環境的平衡.提高機體抗癌能力」閏接地抑制癌細胞生長,達到強壯身體,祛除病邪之目的。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並不完全在於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而內因主要為陰陽、氣血、臟腑等矛盾的變化,因此扶正培本一方面採用藥物調補人體氣血不足與臟腑失調;另一方面從精神、飲食、身體鍛練等多方面凋攝以達人體陰陽平衡、氣血充足。 《內經》認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故扶正培本應從脾腎入手,但臨床具體應用時,尚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在臨床實踐中,正確運用中醫扶正培本的治則,可以提高人體抗腫瘤能力,控制腫瘤的發展,促進機體的恢復。因此,扶正培本法在腫瘤防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芪、黨參、太子參、白朮、茯苓、山藥、甘草、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仙茅」貞陽、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杞果、熟地、龜板、英肉、當歸、阿膠、白芍、女貞子、桂圓肉、紫河車、首烏、雞血藤、紅棗、沙參、麥冬、黃精等。從臨床觀察和實驗室的研究證實,扶正培本藥物可以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具有扶正培本作用類的中藥通常具有雙向的調節性,如癌腫患者補體C3水平增高者,中藥可使之下降而趨正常;原來補體水平低下者,則可使入升高而趨正常。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過去治療則多依靠手術切除、放射線、化學藥物殺滅腫瘤細胞。近年來隨著腫瘤免疫學研究進展,中醫中藥在治療腫瘤中得到充分的認識。扶正培本的治療原則是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實施的。扶正與攻癌二者有機的結合.當機體與癌瘤處於相持階段時,可採取攻補兼施之治法,在治癌的同時勿忘扶正培本。現有的化學藥物對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殺傷能力,屬於全身性治療。但由於化療藥物的選擇性差,用藥後對正常組織細胞和臟器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破壞作用,稱為化療的毒副反應,限制了化療藥物作用的充分發揮,多數病人因毒副反應比較嚴重而達不到正規的療程劑量,致使療效受到影響。化療出現較嚴重的機體反應時,可停止化療,以消腫解毒、化瘀軟堅的中草藥攻癌,結合健脾益腎以扶正,達到鞏固療效並使機體很快恢復。造血功能抑制是化療反應中較嚴重的一類。主要表現在血像特別是白細胞下降及血小板減少。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結合中醫辯證施治,可使機體造血功能盡快恢復。放療是目前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它利用所直接產生的電離或激發作用,可使腫瘤細胞的DNA分子遭到破壞而致死亡,對腫瘤細胞起抑制和殺滅作用。但放療後還可引起一些局部和全身性的放射反應。臨床研究資料表明,中醫中藥除能減輕放療的毒性反應之外,對放療本身也有一定的協同增效作用。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肺癌的治療功效。實踐證明,扶正培本法和西醫治療手段相結合,不僅能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而且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改善症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療效,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措施之一。 (編輯:)
收 藏 到 網 摘 :
關鍵字:#宋洪恩大夫談祖國醫學治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