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放射技術是對病人的疾病診斷或治療有益才使用的,不能為了”不吃線”就拒絕使用放射技術治療,目的是為了能讓患者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診斷或治療益處。
非專業科室防護馬虎
廣東省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副主委蔣寧一介紹,目前在醫院裡涉及放射的科室主要包括放射科、核醫學科、放療科和介入科。 “近年來,普外科、泌尿科等科室也在探索使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腫瘤等疾病,但根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這些科室如果要開展放射性技術或課題必須要與核醫學科或介入科合作才能申請。”
放射技術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相關科室的大夫對放射的防護是否跟上了技術發展的腳步呢?
曾為北京某三甲醫院高年資放射醫生的林女士告訴記者,從當年該院放射劑量統計的結果看,非放射專業大夫的”吃線量”要明顯高於專業的放射或核醫學科室的大夫。 “一方面專門從事放射專業的大夫對射線的危害更加了解,也更畏懼;另一方面,專業知識使他們在防護的時候更加到位。”
一位在泌尿外科工作的大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醫院近期開始使用放射粒子植入治療泌尿科的腫瘤,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的他每天都要開展此類手術。使用粒子時,他曾被告知該粒子的放射性危害距離只有兩厘米,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很放心地用普通鉗子加持,以為這樣就很安全。可是短短兩個月,他便出現了嚴重的乏力症狀,直到緊急終止了這類手術,症狀才有所緩解。 “好在乏力症狀出現的早,要是血液系統的腫瘤,那就沒命活到現在了。”提到這段經歷,他仍然後怕不已。
林女士說,雖然這些放射技術在申請時需要放射科或核醫學科的參與,但那麼多的科室都在開展,放射科和核醫學科還有自己的工作,很難做到真正的密切配合。
新老機器背後都有隱患
從醫院放射科離職後,林女士投身放射器械的銷售。她透露,目前一些放射設備更新淘汰的背後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據林女士介紹,她任職過的兩家公司都是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從產品質量到售後都有保證。但是在”跑醫院”的過程中,她發現有的大醫院在更新設備後,舊的CT機就流向了低級醫院或欠發達地區的醫院。 “為規避轉賣的風險,不少醫院打著’幫扶’的旗號,將下級醫院作為分院,成為二手設備的下家。而由於放射設備使用年限越長,其維護的成本就越高,一些低等級的醫院乾脆放棄了維護。”
林女士說,自己甚至看到過使用超過20年的老設備,而生產廠家通常將設備維修配件保存10年,這種超齡設備很難想像是如何保養和維護的。
同時,有些低級醫院在場所設計時並未考慮到大型放射設備的防輻射問題,而基層監管部門監管力量相對薄弱,因此放射安全隱患主要分佈於西部地區和基層醫院。有統計顯示,2012年,衛生行政部門對全國19個省級單位的醫用輻射防護開展了監測工作,其中有3個省的設備監測合格率低於70%,最低的西部某省合格率不足三成。而按照醫院等級區分的監測結果是,一級醫院的放射診斷設備合格率不足75%,二級和三級醫院的合格率則均在85%以上。
據專家介紹,一些新開發的設備也存在問題。例如,檢測不合格設備種類中,鈷—60遠距離治療儀、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直接熒光屏透視機、乳腺屏片攝影機等的合格率均未達到80%。
監管部門要嚴把審批關
蔣寧一介紹,提高醫生的放射防護水平無外乎兩個方面:硬件管理和軟件管理。
“硬件的把關首先是相關監管部門要從審批上負好把關責任。”蔣寧一說,醫院在建設上應充分考慮放射防護的要求,不能在不符合防護的條件下硬上設備。對於從事血管介入等放射工作的大夫一定要配備齊全的鉛衣等防護設備。
蔣寧一認為,醫生也應對自己負責,例如在接觸放射線的環境裡就應該規範佩戴防護鉛衣等防護設備;醫院發放的個人劑量儀應該佩戴在身上而不是放在辦公室抽屜裡;一旦監測劑量超標就應該脫離環境休假等。嚴格按照相關規範操作,可以將放射危害的風險降到最低。
患者應科學地看待放射技術風險
而對於病人的放射風險問題,蔣寧一表示,患者應該科學地看待放射技術風險。絕大部分情況下,放射技術是對病人的疾病診斷或治療有益才使用的,不能為了”不吃線”就拒絕使用放射技術治療。就像手術、吃藥都有風險一樣,使用放射技術是一個權衡的過程,目的是為了能讓患者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診斷或治療益處。
關鍵字:#放射設備存隱患防護環節令人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