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伽馬刀:斬殺腫瘤的利劍
一時間,運用神奇的伽馬刀、X刀,不手術就能根治腫瘤的宣傳被報紙、電視等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這無疑應該是腫瘤患者的福音。伽馬刀、X刀的問世,使手術變得無創傷、無感染、安全可靠,患者可以在輕鬆的氣氛中度過手術關。伽馬刀是一種什麼樣的刀呢?最簡單的回答為:伽馬刀是一種無形的刀。 1950年瑞典神經外科醫生LarLeksell率先提出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的創新設想。他主張在傳統外照射的基礎上,利用精確的定位系統和高能射線束,對病變靶區進行多角度、單次、大劑量照射,達到靶區內病變凝固性壞死的不可逆生物效應,以治療多種腦部疾患。這一設想引進了外科治療的思維意識,與傳統的外照射有很大的不同。 LarLeksell主張一次大劑量的照射,照射的體積小,治療的適應症限制嚴格;而傳統的放射治療則採用多次小劑量的治療,治療的適應症相對寬泛。根據LarLeksell的設想,1968年第一台伽馬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ophiabemmet醫院問世後,就主要應用於功能性疾病的治療。像頑固性慢性疼痛,神經性疼痛,三叉神經疼痛,頑固性精神病,癲癇,震顫麻痺,扭轉痙攣,手足徐動症,痙攣性斜頸等。隨著伽馬刀的更新換代,則更多的用於腦動靜脈畸形、動脈瘤、聽神經痛、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血管網織細胞瘤等良性腫瘤的治療。 90年代中期我國引進了伽馬刀技術和設備,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完全國產化的、世界上第一台旋轉式頭部伽馬刀。緊接著,全身伽馬刀裝置也相繼問世。經伽馬刀高劑量照射的靶點一般發生3個時期的變化。首先是靶點的壞死、急性炎症反應;其次是膠質瘢痕開始形成,呈現慢性炎症反應;最後是膠質瘢痕形成,炎症反應消失。這一過程約需一年以上的時間。這也說明伽馬刀不像一般手術那樣,是切除病變,它只是使病變失活,皺縮或瘢痕化。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瘤體縮小或未增大。臨床上患者通常表現為症狀逐漸緩解、消失。都意味著治療有效。採用伽馬刀治療時,病人可保持清醒,無痛苦,不需要麻醉,無出血及術後感染。只要定位精確,施以合理的劑量。伽馬刀的治療是安全可靠的,甚至無需住院。對年紀大、體質差,已經多次手術等原因不能耐受開顱手術的病人可以伽馬刀治療。對經藥物及其它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採用伽馬刀治療。但伽馬刀、X刀也不是萬能的。醫生先要根據CT或MRI片上顯示的腫瘤確定治療靶區,也就是畫出腫瘤的邊界,(見中圖)這種邊界肉眼可見,被稱為“物理學邊界”。但是,腫瘤是向周圍正常組織浸潤性生長,在CT或MRI片上是很難顯示出來的,因此,目前還很難界定腫瘤真正的生長范圍,即“生物學邊界”。伽馬刀或X刀治療範圍有可能達不到“生物學邊界”,就像斬草未能除根一樣,殘留的腫瘤細胞仍然會在體內興風作浪。另外,經血行轉移的腫瘤,病變一般都比較廣泛,例如腦轉移瘤70~80%為多發病灶。這些轉移的腫瘤在體積很小的時候,也同樣不能在CT或MRI片上顯示出來,因此,在做伽馬刀或X刀治療時,難免遺漏病灶。據國內外統計,惡性腫瘤患者有60~70%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都需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它方法一起綜合使用。在做伽馬刀或X刀前或後,適當配合普通放療,就可以減少遺漏病灶的情況發生。實際上,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治療方法,任何醫療手段都有其適應症。患者一定不能偏聽偏信某些廣告的過度宣傳。聲明:能為您提供健康服務,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編輯:)
收 藏 到 網 摘 :
關鍵字:#伽馬刀斬殺腫瘤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