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不到一年,35歲的大剛(化名)就從淺表性胃炎發展到了胃癌。
術後,大剛的殘存胃裡又出現了“腸上皮化生”,這是一種在胃里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病變,屬於“癌前期病變”,如果不及時控制,大剛可能再次患上胃癌。
這是某媒體報導的一個典型病例,很多讀者看到後產生了恐慌心理和疑問——
幽門螺旋桿菌沒有那麼可怕
幽門螺旋桿菌是目前人類感染最為普遍的細菌,全世界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它定植於人類胃黏膜,是人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 200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因為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專家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病因,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減少37%人群發生胃癌。
還有研究顯示,在胃癌患者中,60%可檢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所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為人類I類致癌原。而我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作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療消化性潰瘍、預防胃癌的一個可行措施就是預防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專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多在兒童期感染,感染後大多發展為慢性胃炎,10%~15%發生消化性潰瘍,小於1%發展為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其實很容易殺滅,採用三聯療法——克拉黴素+質子泵抑製劑+阿莫西林即可。不過,由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群非常龐大,但是患上胃癌的機率較小,實際上“這種細菌沒有那麼可怕,不要談菌色變”。
胃炎到胃癌其實很遙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治療一段時間後,幽門螺旋桿菌消失了,症狀卻沒有完全消失,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擔心癌變。
針對“從胃炎到胃癌到底有多遠”的問題,專家說:“十萬八千里。”
“癌變有20多種因素,僅僅歸結於幽門螺旋桿菌,是片面的。醫學認為不單單是什麼病菌導致什麼病,而且與環境、心理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專家說,有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因腸化伴不典型增生擔心癌變,20年中做過40次胃鏡,仍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是多因素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是唯一因素。
在消化內科門診,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詢問“會不會發展到胃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變?癌變率有多高?這個問題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發性肝癌一樣不好回答。但癌變率即便不高,對每一個感染者來說卻被認為是完全有可能的。對胃癌的擔心,導致他們出現抑鬱、焦慮、軀體形式障礙甚至自殺。專家說,從這個層面來講,心理障礙的危害要大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
萎縮性胃炎不等於胃癌
醫學上有一個“胃癌三部曲”的說法:胃炎-胃潰瘍-胃癌,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更被認為是胃癌的“鄰居”。專家說,慢性萎縮性胃炎很可能是機體全身老化退行改變的一部分,醫學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就像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的萎縮也是老化的一部分。很難想像老年人全身各個部位都在老化,只有胃部還是年輕的。因此,對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應結合病理,區分情況對待。
有的胃病患者做胃鏡還查出“腸上皮化生”,這是什麼樣的疾病呢?
當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黏膜常伴有腸上皮化生,也就是說胃里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而且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改變為腸道的吸收功能。由於胃黏膜對吸收的東西無法解毒,天長日久,在部分患者胃內局部形成致癌物質,因此“腸上皮化生”又被稱為癌前病變。近年來,“腸上皮化生”的患者越來越多,已佔胃腸病患者的一兩成,而且有年輕化趨勢,尤其是在精神壓力較大的都市白領人群中更明顯,這和飲食不規律、壓力大等都可能有關。專家說,部分“腸上皮化生”會發展為胃癌,但正常人的胃裡也會有“腸上皮化生”,因此不必緊張。
關鍵字:#胃炎到胃癌究竟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