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腫瘤化療不能“八仙過海”
32歲的吳某3年前因左側乳腺癌在當地接受了乳癌根治術,術後病理回報為單純癌,切除的6個淋巴結中有2個轉移,免疫組化檢查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呈陽性,血管生成因子也呈陽性。從理論上講,吳某的預後應該很好,但3年之後她的左側胸腔發生了惡性積液。通過詢問病史,醫生得知此患者術後只接受了3個週期的環磷酰胺、甲氨碟呤、氟尿嘧啶的化療。
就這一病例,黑龍江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醫大附屬腫醫院內二科主任白玉賢教授分析指出:按標準規定,像這樣的病人,根據其淋巴受損程度和免疫組化結果,應考慮制定含有蒽環類的藥物,如阿黴素或表阿黴素聯合化療方案,在半年內接受術後6個週期的輔助化療,並且在化療後序貫給予內分泌治療,以延長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吳某病情復發的癥結是其化療週期偏少,6個週期的化療是國際大樣本的結論,也就是4個週期不如6個週期,8個週期也不如6個週期。因為化療週期的足和欠規範,吳女士二次入院在所難免!
白教授說:不規範的治療,勢必降低療效和錯過最佳緩解期,甚至造成耐藥。倘若藥物匹配不合理或劑量過大,則藥物毒副反應就大,病人往往難或出現生命危險;反之,劑量過小亦對病情無顯著作用。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約為130萬,新患癌症者約160萬。目腫瘤治療按學科劃分,可分為:外科腫瘤學,主要為手術切除;內科腫瘤學,包化療、生物治療、基因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介入治療,包括頸動脈導管療、栓塞治療、消融治療;放射腫瘤學,包括各類射線放療等方式。各學科在臨中“八仙過海”,各自為戰,存在著混亂現象。腫瘤化療不規範情況相當普遍,佔內科就診者的20%,許多基層醫院化療前沒有病理或病理不明確;化療中經常略藥物毒副反應,聯合用藥的劑量和配伍規律也未遵循,非專科醫生開展工作的象屢見不鮮。
化療已從姑息性治療的地位,上升到對許多腫瘤可達到根治效果。化療也一個專門學科,化療方案的設計要依據細胞動力學、藥代動力學和生化藥理學等化療藥物的選擇、劑量、配伍、具體應用、毒副作用的防治,都有其獨特的專性。缺乏化療知識會使劑量不足、療程不足、治療不充分,腫瘤得不到控制,或因量過大引發嚴重的毒副反應,甚至骨髓抑制和死亡。
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因為腫瘤化療本身缺乏規範或指南可循,“百院癌”、“百科治癌”的情況十分普遍。同時,各個專業的醫師缺乏資質認定,醫處方和治療方案隨意性極大,表現出“五花八門”,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療效降低毒副反應發生率增高。
白玉賢教授認為,主管部門應逐步將腫瘤化療規範化、專業化,嚴格執行崗制度,只有腫瘤內科專業醫生才能從事化療,非腫瘤專業醫師須經過嚴格培訓取得上崗証才能開展化療。
關鍵字:#腫瘤化療不能八仙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