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來源: 康復諮詢:057187774957林顧問
肛管癌
放療同步聯合5-Fu/絲裂黴素方案化療已成為目前肛管癌的標準治療策略,但嚴重的急性反應限制了其在臨床的應用。 RTOG 0529研究採用IMRT放療技術代替常規放療,以期減輕治療毒性反應。該研究共入組63例T2~4N0~3M0肛管癌患者,給予IMRT放療及同步5- Fu+絲裂黴素化療。具體放療方案:T2N0:腫瘤PTV 50.4 Gy/1.8 Gy,淋巴結預防照射42 Gy/1.5 Gy;T2N1~3,T3~4N0~3:腫瘤及>3 cm轉移淋巴結PTV 54 Gy,<3 cm轉移淋巴結50.4 Gy/1.68 Gy,淋巴結預防照射45 Gy/1.5 Gy。與RTOG 9811研究相比,此研究中≥Ⅱ度皮膚反應(69% vs. 81%,P=0.039)和≥Ⅲ度消化道反應(22% vs. 36%,P=0.014)均顯著下降。治療後8週時, 67%(34/51例)患者獲得完全緩解。研究者認為,IMRT聯合同步5-Fu/絲裂黴素化療治療肛管癌可顯著降低急性毒副反應,且短期療效令人鼓舞。另一項來自紀念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回顧性分析得到類似結論,採用IMRT技術治療肛管癌可有效降低急性反應。
直腸癌
FFCD 9203研究和RTOG 0012研究已證實,術前同步放化療可以提高T3~4M0直腸癌的局部控制率,在此基礎上,Accord12/0405 Prodige2研究進一步比較了兩種不同的新輔助放化療方案。影像檢查證實的T3或可切除T4NxM0患者入組該研究,A組接受術前45 Gy/25f放療並同步口服卡培他濱,B組則接受術前50 Gy/25f放療及同步化療(卡培他濱+奧沙利鉑)。治療結束6週後,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腸全系膜切除術,並選擇性接受術後輔助化療。該研究共入組586例患者。 B組3/4級毒性反應發生率高於A組(25% vs. 11%,P=0.01),但術後60天內死亡率在兩組中相同(0.3%)。兩組中接受手術的比例相似(98% vs. 98.6%),接受保肛手術的比例也相似(75% vs. 78%),但術後環切緣陽性/近切緣(CRM 0~2 mm)的發生率在A組中較高(18% vs. 8%,P<0.05),病理CR率在A組中為13.8%,B組為18.8%,無統計學差異(P=0.11)。研究者認為,提高術前放療劑量至50 Gy(44 Gy後縮野),並未增加手術並發症的發生率,有提高R0切除率和病理CR率的趨勢,是有效的治療策略。
另一項Ⅱ期研究(ECOG 3204研究)則採用了更為積極的治療方案。 T3/T4或N+的直腸癌患者,首先接受標準方案放療(50.4 Gy/5.5週)、同步卡培他濱+奧沙利鉑方案化療並接受貝伐單抗治療,隨即接受根治性手術,術後繼續進行12週期的FOLFOX雙周方案化療及同步貝伐單抗治療。
該研究尚在進行中,本次會議上,研究者公佈了初步的毒性及療效分析結果。在可供分析的16例患者中,3~4級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8%和13%。 6例患者由於手術傷口延遲癒合,無法依原定研究方案在術後8週內開始輔助化療,手術至術後輔助化療的平均時間間隔為49天。在完成全部術前治療的15例患者中,5例獲得病理CR。由於聯合放化療及貝伐單抗的術前治療與手術傷口延遲癒合相關,該研究組已將研究方案做了修改,將手術及術後化療的間隔延長至12 週。
胰腺癌
在本次會議上,研究者公佈了RTOG 9704研究5年隨訪結果。該研究比較了在可切除胰腺癌術前及術後以5-Fu為基礎的同步放化療基礎上加入吉西他濱的療效。所有患者均接受3週的術前及術後12週的同步放化療,對照組治療方案為放療50.4 Gy/1.8 Gy及5-Fu持續滴注250 mg/m2/d,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吉西他濱1000 mg/m2/週。共538例患者入組該研究,根據去年發表的3年隨訪結果,吉西他濱組的3年總生存優於對照組(P=0.05),但延長隨訪時間發現,兩組生存率無顯著差異,多變量分析顯示,在胰頭癌中,吉西他濱組生存率有升高趨勢(22% vs. 18%,P=0.08)。全組局部復發率為28%,而遠轉率達到73%。
綜上所述,術前/後同步放化療作用已在多種消化道腫瘤中得到證實。但隨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化療藥物及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對多數腫瘤而言,最佳的同步放化療/靶向治療方案並未確立。尋找毒性較低而療效更高的同步放化療方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消化道腫瘤的研究方向。
放療同步聯合5-Fu/絲裂黴素方案化療已成為目前肛管癌的標準治療策略,但嚴重的急性反應限制了其在臨床的應用。 RTOG 0529研究採用IMRT放療技術代替常規放療,以期減輕治療毒性反應。該研究共入組63例T2~4N0~3M0肛管癌患者,給予IMRT放療及同步5- Fu+絲裂黴素化療。具體放療方案:T2N0:腫瘤PTV 50.4 Gy/1.8 Gy,淋巴結預防照射42 Gy/1.5 Gy;T2N1~3,T3~4N0~3:腫瘤及>3 cm轉移淋巴結PTV 54 Gy,<3 cm轉移淋巴結50.4 Gy/1.68 Gy,淋巴結預防照射45 Gy/1.5 Gy。與RTOG 9811研究相比,此研究中≥Ⅱ度皮膚反應(69% vs. 81%,P=0.039)和≥Ⅲ度消化道反應(22% vs. 36%,P=0.014)均顯著下降。治療後8週時, 67%(34/51例)患者獲得完全緩解。研究者認為,IMRT聯合同步5-Fu/絲裂黴素化療治療肛管癌可顯著降低急性毒副反應,且短期療效令人鼓舞。另一項來自紀念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回顧性分析得到類似結論,採用IMRT技術治療肛管癌可有效降低急性反應。
直腸癌
FFCD 9203研究和RTOG 0012研究已證實,術前同步放化療可以提高T3~4M0直腸癌的局部控制率,在此基礎上,Accord12/0405 Prodige2研究進一步比較了兩種不同的新輔助放化療方案。影像檢查證實的T3或可切除T4NxM0患者入組該研究,A組接受術前45 Gy/25f放療並同步口服卡培他濱,B組則接受術前50 Gy/25f放療及同步化療(卡培他濱+奧沙利鉑)。治療結束6週後,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腸全系膜切除術,並選擇性接受術後輔助化療。該研究共入組586例患者。 B組3/4級毒性反應發生率高於A組(25% vs. 11%,P=0.01),但術後60天內死亡率在兩組中相同(0.3%)。兩組中接受手術的比例相似(98% vs. 98.6%),接受保肛手術的比例也相似(75% vs. 78%),但術後環切緣陽性/近切緣(CRM 0~2 mm)的發生率在A組中較高(18% vs. 8%,P<0.05),病理CR率在A組中為13.8%,B組為18.8%,無統計學差異(P=0.11)。研究者認為,提高術前放療劑量至50 Gy(44 Gy後縮野),並未增加手術並發症的發生率,有提高R0切除率和病理CR率的趨勢,是有效的治療策略。
另一項Ⅱ期研究(ECOG 3204研究)則採用了更為積極的治療方案。 T3/T4或N+的直腸癌患者,首先接受標準方案放療(50.4 Gy/5.5週)、同步卡培他濱+奧沙利鉑方案化療並接受貝伐單抗治療,隨即接受根治性手術,術後繼續進行12週期的FOLFOX雙周方案化療及同步貝伐單抗治療。
該研究尚在進行中,本次會議上,研究者公佈了初步的毒性及療效分析結果。在可供分析的16例患者中,3~4級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8%和13%。 6例患者由於手術傷口延遲癒合,無法依原定研究方案在術後8週內開始輔助化療,手術至術後輔助化療的平均時間間隔為49天。在完成全部術前治療的15例患者中,5例獲得病理CR。由於聯合放化療及貝伐單抗的術前治療與手術傷口延遲癒合相關,該研究組已將研究方案做了修改,將手術及術後化療的間隔延長至12 週。
胰腺癌
在本次會議上,研究者公佈了RTOG 9704研究5年隨訪結果。該研究比較了在可切除胰腺癌術前及術後以5-Fu為基礎的同步放化療基礎上加入吉西他濱的療效。所有患者均接受3週的術前及術後12週的同步放化療,對照組治療方案為放療50.4 Gy/1.8 Gy及5-Fu持續滴注250 mg/m2/d,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吉西他濱1000 mg/m2/週。共538例患者入組該研究,根據去年發表的3年隨訪結果,吉西他濱組的3年總生存優於對照組(P=0.05),但延長隨訪時間發現,兩組生存率無顯著差異,多變量分析顯示,在胰頭癌中,吉西他濱組生存率有升高趨勢(22% vs. 18%,P=0.08)。全組局部復發率為28%,而遠轉率達到73%。
綜上所述,術前/後同步放化療作用已在多種消化道腫瘤中得到證實。但隨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化療藥物及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對多數腫瘤而言,最佳的同步放化療/靶向治療方案並未確立。尋找毒性較低而療效更高的同步放化療方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消化道腫瘤的研究方向。
來源:
康復諮詢:057187774957林顧問
關鍵字:#同步放化療唱響ASTRO2009年會消化道腫瘤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