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根據抗腫瘤化學藥物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機理不同可將它們分為: 一、烷化劑類藥物 烷化劑是臨床上較常用的一類抗腫瘤藥物,它們的共同持點是有一個或多個高度活躍的烷化基團,在體內能和細胞的蛋白質和核酸相結合,使蛋白
根據抗腫瘤化學藥物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機理不同可將它們分為:
一、烷化劑類藥物
烷化劑是臨床上較常用的一類抗腫瘤藥物,它們的共同持點是有一個或多個高度活躍的烷化基團,在體內能和細胞的蛋白質和核酸相結合,使蛋白質和核酸失去正常的生理活性,從而傷害細胞,抑制癌細胞分裂。烷化劑因對細胞有直接毒性作用,故被稱為細胞毒類藥物。其生物效應與放射線照射作用相似,故又稱為“擬放射線藥物”。分裂旺盛的腫瘤細胞對它們特別敏感,其缺點是選擇性差。因對骨髓、胃腸道上皮和生殖系統等生長旺盛的正常細胞有較大的毒性,對體液或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也較明顯,所以在臨床應用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烷化劑為細胞週期非特異性藥物,一般對M期和G1期細胞殺傷作用較強。小劑量時可抑制細胞由S期進入M期。
G2期細胞較不敏感,增大劑量時可殺傷各期的增殖細胞和非增殖細胞,具有廣譜抗癌作用。常用的烷化劑有氮芥、環磷酰胺、噻替哌、環已亞硝脲、馬利蘭、氮烯米胺、甲基芐肼等。
二、抗代謝類藥物’
抗代謝類藥物是能干擾細胞正常代謝過程的藥物,這類藥物與正常代謝物質相似,在同一系統酶中互相競爭,與其特異酶相結合,使酶反應不能完成,從而阻斷代謝過程,阻止核酸合成,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增殖。化療中常用的有三類:
(1)葉酸類抗代謝藥物;
(2)嘌呤類抗代謝藥物;
(3)嘧啶類抗代謝藥物。
抗代謝類藥物為細胞週期特異性藥物,主要抑制細胞DNA的合成。 S期細胞對它們最敏感。有時也可能抑制RNA與蛋白質的合成。故對G1期或G2期細胞也有一定作用。這類藥物常用的有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雙呋啶、阿糖胞苷、硫唑嘌呤、輕基脲等。
三、抗生素類藥物
抗腫瘤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產生的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化學物質。能抑制腫瘤細胞的蛋白或核糖核酸合成,或直接作用於染色體。近20年來,已發現有數千種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對腫瘤細胞有細胞毒作用,或對實驗動物腫瘤有抑製作用,其中10餘種有明顯療效,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抗腫瘤化療藥物。抗腫瘤抗生素為細胞週期非特異性藥物,對增殖和非增殖細胞均有殺傷作用。多有較大的毒性,臨床使用時需常規檢查血像,心、肝、肺和腎功能,密切觀察毒副作用和病情變化。常用的有博來黴素、更生黴素、光輝黴素、正定黴素、阿毒素、絲裂黴素C、放線菌素D等。
四、植物類藥物
這類藥物多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抗腫瘤有效成份。植物中的抗腫瘤有效成份多種多樣,作用機理也各有不同,或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抑制RNA的合成等。如長春新鹼、秋水仙鹼、三尖杉酯鹼、喜樹鹼、靛玉紅、鬼臼乙叉貳, 紫杉醇等。
五、激素類藥物
激素是一類對機體功能起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激素對許多腫瘤的發病和生長有密切的關係,調節激素平衡可以有效控制腫瘤的生長。臨床常用的有:
(1)性激素類(包括雄性和抗雄性激素類、雌性和抗雌性激素類、孕激素類);
(2)腎上腺皮質激素類;
(3)甲狀腺激素類。
六、其他類藥物
近年來發現了不少新型抗腫瘤藥物,凡不屬於前述各類藥物或作用機制尚未完全了解的藥物均歸為其他抗腫瘤藥物。這類藥物包括了金屑絡合物和酶製劑等,如常用的卡鉑、順鉑、抗癌銻、門冬酰胺酶、尿激酶等。門冬酰胺酶是已發現的對白血病細胞有抑製作用而無損於正常細胞的一種抗白血病藥物。
關鍵字:#常用化療藥物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