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介入放射治療是指在X線電視、CT、B型超聲導向下,將特製的穿刺針、導管插入人體病變區,進行影像學診斷和取得組織學、生化學、細菌學的診斷,並同時進行介入治療。
(一)腫瘤介入放射治療方法
1、動脈灌注療法
動脈灌注療法就是經動脈注入抗癌藥物,使腫瘤區域藥物濃度增加,從而提高療效,減輕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目前,動脈灌注療法已經成為治療肝癌、胃癌、肺癌、膽管癌、胰腺癌、盆腔腫瘤、頭頸部腫瘤等多種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但用於不能手術病人的姑息性治療,而且亦可用於手術治療,使腫瘤縮小,改善手術條件,還可以用於術後預防腫瘤的複發。
(1)方法: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是Seldinger插管法,即經股動脈、肱動脈或腑動脈入路,其中最容易操作的路徑是以股動脈作入路,臨床上應用最多。操作過程是在X線電視下進行,灌注導管選擇性置入靶動脈內後,推注造影劑先行診斷性動脈造影,觀察導管位置以確認導管位於靶動脈內,同時了解血管分佈、腫瘤供血情況以及側支循環等,這進一步選擇插管灌注抗癌藥物做準備。肝癌灌注時,要將導管頭盡可能插到接近塞胃十二指腸動脈等非靶器官,以減少藥物的胃腸症狀,肝癌有多支動脈供血時,可以考慮經雙側股動脈或股、肱動脈同時插管灌注。治療胃癌要將導管插到胃十二脂腸動脈或者胃動脈。當導管到位並維持好以後,即可聯合2~3種抗癌藥物灌注,如果進行一次性大劑量的灌注,注射完結後即可拔管,加壓穿刺部位以防出血或者血腫形成。多次重複灌注時,可在皮下埋入灌注泵,與留置導管相連,從泵的灌注口穿刺灌注。對無法超選擇插管的腫瘤,當確認超大型越插管失敗後,將導管置於靶動脈前一級動脈,注入腎上腺素或血管緊張素II,之後再灌注抗癌藥物,利用腫瘤血管缺乏α-受體或腫瘤血管發育不全,對縮血管藥物無反應,同時周圍正常組織血管收縮加壓的特點,提高腫瘤局部血流量和藥物濃度,這在超選擇插管失敗後的補救工作中尤為重要。
(2)臨床應用:
①胃癌的灌注療法:胃癌好發部位主要是胃底胃體的小彎側及胃竇。胃癌的淋巴結轉移也大多沿胃左動脈分佈,因此,對胃癌原發灶和轉移灶同時治療的最明智的方案應是,經胃左動脈的胃十二指腸動脈為靶血管施行選擇性和超選擇性灌注術。王舒寶對20例進展期胃癌作術前動脈導管化療,根據腫瘤所在部位不同,選擇胃左動脈、腹腔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肝總動脈插管,採用AF方案,一次性大劑量地灌注抗癌藥,對縮小病灶,提高手術切除率、防止術中醫源性擴散、預防肝轉移有一定效果,有效率達65%,與其他療法相比有一定優越性,但是,對未分化癌和印戒細胞癌療效較差。
②肺癌的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肺癌選擇性支氣管動脈造影和動脈內化療藥物灌注,也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其中以反復多次給藥較單次給藥效果好,Uachiyama等證實採用DDP單次劑量40~150mg治療肺癌,有效率只有17%,而重複給藥2~3次,劑量200~300mg,有效率可提高到76%。
③肝癌的治療:根據大量的文獻報導,原發性肝癌的治療一般多采用化療加栓塞,單純由動脈灌注化療藥物效果並不理想。劉振華研究比較了經肝動脈插管灌注抗癌藥物和灌注加栓塞治療的中晚期肝癌106例患者的療效。在53例二次以上的治療病例中,單純肝動脈內灌注抗癌藥物9例,藥物組成為須鉑100mg,5-FU1000mg,阿黴素/表阿黴素40~50mg或羥基喜樹鹼12mg;灌注抗癌藥物加碘油栓塞22例;灌注加碘油及明膠海綿栓塞22 例。腫瘤縮小的比例數在3個治療組中分別是11.1%、68.1%和77.2%,表明灌注加栓塞治療效果較好。除此之外,經導管治療的次數與病人平均生存期呈正相關,治療次數越多,平均生存期越長。
④盆腔腫瘤的插管化療:經皮股動脈穿刺進行髂內動脈超選擇插管化療藥物灌注,是盆腔局限性腫瘤的最佳治療方法,為不能耐受手術、喪失手術機會或者其他治療無效的晚期腫瘤患者提供了繼續治療的機會。
關鍵字:#癌症腫瘤介入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