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容易被誤診的。這是哈佛大學針對美國大量醫療事故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而在所有癌症中,最易被誤診的又是乳腺癌和直腸癌。
問診不夠,分科太細,醫生過於草率、自信,被醫院確診為癌症,全家人都跟著擔驚受怕,化療放療都做了,最後一檢查,原來所謂的“癌細胞”根本是虛驚一場;或者相反,去醫院檢查時一切正常,但患者竟一年後發現是癌症晚期而死亡;本應是左腿手術,醫生卻誤切除了患者的右腿……這樣的事近年來屢見報端。人們不禁奇怪,為什麼誤診、漏診屢屢發生?資料顯示,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門診誤診率為50%;住院做過各種檢查後的誤診率為30%。甚至有人說,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在美國,誤診率更高,達到15%-40%,英國的誤診率為50%左右。如此多的誤診、漏診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避免?
疾病中癌症誤診率最高
在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容易被誤診的。這是哈佛大學針對美國大量醫療事故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而在所有癌症中,最易被誤診的又是乳腺癌和直腸癌。在美國,6%-16%的乳腺癌因醫生誤診或漏診而耽誤治療。此外,還有一些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疾病,如中風可能被誤診為眩暈、偏頭痛或內耳疾病,心髒病發作有可能被誤診為壓力或恐慌,甲狀腺功能減退有可能被誤診為抑鬱症……
2009年12月28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5歲的妮卡·奇特溫自8歲起就被醫生診斷為某種癌症,經過漫長的化療及手術後才發現被誤診,不僅耽誤了她真實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而且導致她終生失去生育能力。這一事件,被稱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誤診醜聞。
誤診、漏診的危害並不限於此。哈佛大學醫學院杰羅姆·葛洛普曼教授指出,一半的誤診、漏診都會給病人帶來嚴重危害。廖新波也說,在中國,腦腫瘤的誤診率在70%左右,甚至高達100%.無論是器質性還是功能性的病變都能引起頭痛、頭暈,而CT和核磁共振不能檢查出功能性病變,只能依靠醫生的經驗做判斷。一旦判斷不出來,病人就面臨著延誤治療、加快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
誤診、漏診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人體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把誤診率降到最低,但還是有掛一漏萬的情況發生。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這並不是說大醫生、老醫生的醫術比不上小醫生、新醫生,而是他們遇到的疑難病例更多,診斷難度也更大。”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北京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紀小龍表示。
最新一期美國《健康》雜誌也援引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帕梅拉·茜因的話指出,現代醫學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走錯一個方向或錯過一個路口,都會讓治療結果截然不同。醫生治療中的靈活性越大,可能帶來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以下4點,是增加患者看病風險的最主要原因:
1.診斷時間過短。在美國,平均每次門診時間為7分鐘。而在中國,暨南大學一附院副院長陳劍教授公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門診醫生平均只肯聽病人述說病情19秒,超過這個時間,醫生就會打斷病人開處方。如此短的交流時間,導致誤診、漏診率大大增加。美國2004年一項研究顯示,每100起醫療事故,就有63起因溝通不暢引起。
2.醫院分科太細。一個患者總是同時和很多醫生打交道,比如血液問題需要看內科、血液科醫生;乳房X光檢查涉及到放射科醫生;宮頸塗片涉及到婦科和病理科……看的醫生越多,被誤診的機率就越大。如果這些醫生開的藥物互相影響,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3.醫生草率、自信、古板。 “三種醫生最容易誤診患者的疾病。”葛洛普曼說,第一種人草率,僅憑表面症狀就很快下結論;第二種人有思維定勢,如果有15個患者因為流感來就診,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第16個患者也是流感,而不去仔細排查其他症狀相似的疾病;第三種人是古板的“書呆子”,如果一個更年期女性因為頭疼、焦慮來就診,他會認為這都是因更年期而起,而不考慮其他可能性。
4.醫生很少吸取教訓。 “雖然所有的醫院和醫生都在強調就醫的安全性,但事實上,他們從中得到的教訓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波士頓布里漢姆女子醫院質量與安全部主任泰嘉·甘地表示,如果病人的某種疾病在A醫生處漏診了,一年後在B醫生處被查出來,A醫生很可能對自己的漏診一無所知。
其實,導致誤診、漏診的原因遠不止以上幾種。 《臨床誤診誤治》雜誌主編、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臨床誤診誤治研究會副主任陳曉紅在調查分析了64萬份文獻誤診病歷報告後,將誤診誤治的原因歸納為16種,主要是:醫生經驗不足,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問診與檢查沒有取得共識;醫生沒有選擇最有力的檢查項目;過分依賴或重視檢查結果;疾病本身缺乏特異性症狀;醫生的診斷思維方法有問題;疾病屬國內罕見病、新病;並發症掩蓋原發病;以罕見的症狀反映疾病;病人主訴不確切,代訴病史不確切;病理診斷錯誤;病理切片不到位;多種疾病並存,漏掉主病;缺乏特異性診斷設備;對專家、權威盲從;病人故意隱瞞病情。
此外,誤診、漏診率的高低也和病人的就診時間有關。病人可能在疾病發生、發展的任何時期前來就診。一般來說,就診越晚,病症表現越完整和明顯,診斷相對容易,但治療效果卻可能很差;就診越早,可能是治療的較好時機,但對早期病例,醫生在診斷上卻會碰到更大的困難。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最初1-2小時內,病人雖有明顯症狀,但心電圖表現可能不典型,血清酶也無異常表現;過1-2天,一切診斷依據都已展現,卻已喪失了溶栓治療的時機。
5種方法遠離看病風險
“儘管會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但大家絕不能因噎廢食,有病也不看。”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錶示,患者有責任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
1.準備詳細的病情資料。看病前準備好以前的病歷、檢查結果、就診卡、身份證等;仔細回憶自己的病情,像頭疼從哪天開始,疼痛程度和部位,一天內甚麼時間最疼,是否伴有其他症狀;想想有沒有家族病史,是否處於生理期、更年期等特殊時期,是否正在進行其他治療或服用其他藥物。這些信息都會幫醫生對你的病情做出正確判斷。
2.不要暗示醫生。要說“我肚子某某部位疼了3天”,而不要說“我覺得自己肯定得了闌尾炎”,這種帶有暗示的話會影響醫生的正確判斷。
3.和醫生互相尊重。 “候診的時候不要喧嘩,等待前一個患者離開再進入診室,坐下時向醫生問個好……”王擁軍說,醫生並非冷漠無情,事實上,禮貌、懂得體諒人的患者比那些囂張、喧嘩的人更容易獲得醫生的關注。
4.不懂就問。醫囑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問清楚,不論醫生是非常耐心還是不耐煩。
5.重大疾病要復查。紀小龍提醒,涉及到重大疾病的診斷,最好在兩家以上醫院做檢查,等檢查結果一致後再下結論。不要急於手術、放療等會對身體造成損傷的治療。 “但如果是急性病,最好聽從醫生的安排,有些急病只有幾個小時的搶救期,此時如果不信任醫生到處轉院,反而會耽誤治療。”
關鍵字:#癌症誤診漏診是誰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