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術前化療已經作為標準的臨床實踐用於數種消化系統癌症的治療,包括食道、胃、直腸癌等。與術後化療相比,術前化療可能更有效地殺死已擺脫瘤體並傳播至身體其他部分的癌細胞。
術前化療已經作為標準的臨床實踐用於數種消化系統癌症的治療,包括食道、胃、直腸癌等。與術後化療相比,術前化療可能更有效地殺死已擺脫瘤體並傳播至身體其他部分的癌細胞。手術前化療就叫作“新輔助化療”,有時也叫“初始化療”或“誘導化療”。這種治療方法最早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一些不能手術的病人經過化療,使得腫瘤縮小,重新爭取到根治性手術的機會。目前這一目的仍然是新輔助化療最主要的目的,並且成為很多局部晚期患者的治療手段。
以食管癌為列,食道癌化療藥中有效率較高的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甲氨喋呤、絲裂黴素、博來黴素、長春鹼類等,有效率僅為15~30%。 80年代開始應用以順鉑、5-Fu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而且順鉑和5-氟尿嘧啶聯合化療方案成為治療食管癌的標準方案,有效率約可達40%~58%。術前化療週期一般為2~3個療程,術前化療與手術之間的間歇期為2~4週。進入90年代後期,隨著紫杉醇、多西紫杉醇、伊立替康、奈達鉑等新一代化療藥物的應用,也開始應用於食管癌的新輔助化療。 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食管癌術前放化療,化療方案多采用順鉑5-氟尿嘧啶的聯合化療方案,或以5-Fu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化療週期多為2個,放療總劑量為20~45Gy,分割劑量1.5~3.7Gy;術前放化療與手術之間的間歇期為2~4週。 80年代多采用序貫放化療,研究發現,同期放化療療效更好,所以,從90年代起,推行同期放化療。術前放化療的臨床有效率為57%~83.3%。近來,也有研究運用紫杉醇、伊立替康、異長春新鹼等新一代化療藥進行術前放化療的II期臨床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介紹一篇有關食管癌術前同期放化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對提高生存率的價值的醫學研究。實驗方法:對術前臨床分期為ⅡB、Ⅲ期,無外科手術和放化療禁忌證的80例食管癌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綜合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綜合治療組,40例患者術前採用新輔助放化療(5-氟尿嘧啶+順鉑)2個週期,同期進行放療,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劑量40Gy),放化療結束後3~5週手術切除;對照組則採用單純手術治療。採用SPSS11.10軟件進行χ^2檢驗和生存率分析。最後得出結果:綜合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別為97.5%和90%;綜合治療組TNM分期比對照組明顯降低;術後並發症2組發生率無明顯差異,綜合治療組生存率明顯優於對照組。結論:術前輔助性放化療能顯著提高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提高生存率,降低TNM分期和區域淋巴結轉移,減少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
對於早期的患者是可以不需要配合化療的,這是要看分期情況的。有一些乳腺癌惡性度特別高,很快出現轉移,甚至部分病人在術後恢復期就發現已經出現轉移。這種病人手術治療效果很差,化療的全身控制是這些病人的首選,這些病人目前也成為新輔助化療的獲益人群。通過化療先全身控制腫瘤,避免血行轉移,等待全身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再爭取切除乳腺局部腫瘤,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因為化療的療效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一般新輔助化療的周期為4-6週期,甚至可以到8週期,當然如果治療中發現沒有療效,就需要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手術前化療能大幅度提高手術切除率,盡可能減少對其他器官的損傷,提高治療效果,讓病人盡快恢復。因此,術前化療是有必要的。
關鍵字:#手術前化療改善患者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