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專家指中醫在美國已成大氣候
中新網12月18日電据美國《明報》報導,美洲中醫學院院長黃立新日前指出,該學院是全美第一所開辦中醫學碩士課程的學院,由25年前數十名學生,到今時今日遠自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也越州前來報讀,學生水準不斷提高。校內華裔學生只佔約一成,這比例一直無變,反映從一開始,成立中醫藥學院的目標便是吸納外來學生,將中醫藥打進主流社會。
前景令人樂觀
她肯定傳統中醫藥已成大氣候,美國的中醫學院更可說是除中國及韓國以外,擁有最健全中醫教學系統的學院。加州還自設執業考試制度,突顯加州中醫學的急劇發展,前景令人樂觀。
再者,該學院與加州太平洋醫療中心建立夥伴關係,院方為學院學生提供實習培訓,例如轉介中風病人接受針灸治療。
在70年代,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期間,一名隨行《紐約時報》記者因患有急性闌尾炎入院,按照西醫的診斷,該名記者須接受手術治療;但北京的醫生們卻採用了傳統的針灸醫術進行治療,使病人得以痊癒。該名記者回美後將親身經歷、中國的神奇醫術作了詳盡的公開報導,引起當地社會哄動,頓時激起公眾對中醫針灸術的興趣。正因該事件,美國社會將針灸醫術作為中醫藥看待,中醫師一般統稱為中醫針灸師。
黃立新解釋,在全美的中醫學院,針灸乃必修科目,中醫師必須懂得針灸治療。黃坦言,中醫藥打進主流醫院還有頗長一段路,但她很有信心,假以時日所有病人可自由選擇中醫藥治療,並接受保險公司承保範圍內,使中醫醫藥更廣泛應用。更重要的是,中醫藥能與西醫相提並論,地位均等,而非僅作為病人另類選擇。
華裔生佔一成
美洲中醫學院學院於1980年創校,是全國最早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校授予資格的中醫學院。學生人數由最初34人擴充至現在280名學生,當中女學生比例佔七成,學生平均年齡為33歲。華裔學生約佔一成,其餘多為白人。他們的學術背景更大相徑庭,有的擁有美術、音樂、心理學學位;不過,他們的經歷或多或少相若,許多是曾經服用或透過中醫草藥而藥到病除,從此對中醫藥結下不解之緣。
陳嘉冕和江皓怡同來自傳統中醫學世家,兩名年紀輕輕的女孩子,不出三十之齡,卻對中醫針灸學有獨特見解,不僅認同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歷史及根據,也對這行業充滿興趣和熱誠。她們舍“西”(醫)轉“中”(醫),立志投身中醫學,是因為中醫針灸師與病人的關係並非“診症、開藥方”,而能注重中醫講求“固本培元”的理念,跟病人多溝通和接觸。
二人分別是全美享負盛名的美洲中醫學院中醫碩士課程的畢業生及攻讀生。陳嘉冕指出,該校大部分以女學生為主,且華裔生僅佔小部分,她稱,不少非華裔生的針灸和推拿技術可能較華裔優勝。
二人都是20歲出頭,自小受行醫的華裔父親熏陶,對醫學充滿好奇,又被中醫藥的功效深深吸引。江皓怡在美國出生,自小接受西方教育,在斯坦福大學修讀生物學士課程,後深造醫藥人類學。 “我的志願是當醫生,但漸發現西醫的理論及實踐,與個人期望相背馳,西醫某種程度注重手術治療,經常面對沉重工作壓力,&rdquoldquo;我希望透過行醫,促進病人的健康,也就是傳統中醫所說的固本培元。”
她不否認,修讀中醫是受其父所影響;此外,西醫課程須修讀大堆化學實驗,似乎與病人健康風牛馬不相及,中醫藥卻有著悠遠歷史及記載,大部分中醫藥其實就是天然藥物或食品,如川貝、枇杷等等。
ldquo;一般思想以為中醫求診者多半是長者,這觀念已大有轉變,中醫藥擁有悠久歷史記載,在近年滲透現代主流社會,很多西方年輕人開始接受傳統中醫藥及其診療法,地位漸受肯定她覺得,西醫與病人的關係,不如中醫的親切,“醫生的角色並非局限於為病人開藥方,從病人口中了解病情,還應向病人講解生活、延年益壽的健康常識,這點正是中醫所要求的,責任在中醫的那一方面。”
對她來說,學習中醫藥必先了解中國文化,這對美國長大的她肯定有一定難度。修讀其間,跟其它學生一樣她也曾到中國內地考察三個月,學習當地生活文化及行醫技巧,令她獲益不淺。
中醫科畢業不再難於找工作
傳統中醫科畢業生投身工作肯定較西醫困難,因為西醫科畢業生可隨即到任何一所醫院實習,但加州仍未有具規模的中醫院,主流醫院也無成立中醫專科供畢業生實習。畢業生取得執業牌照後,在未有建立病人網絡前,多數到中醫診所向老前輩指教,他日有所成方能考慮開設私人中醫診所行醫。
執業中醫針灸師、現職美洲中醫學院診所行政員黃媛宜介紹,三年的課程中,學生首年須學習陰陽五行、氣血、氣功,還要學太極拳﹔基礎理論之外,還得學習中國文化歷史,針灸穴位。
好不容易,過關斬將,陳嘉冕順利於去年考獲針灸師執業牌照,現正於父親陳慶全診所實習。 27歲的她對中醫行業充滿理想,“我希望能到外面世界看看,獨自行醫,如古代中醫師到山上採藥那種感覺,一來可個人增值,二來出外跑跑增強體力抵禦病氣。”中醫針灸師的日常工作,除替病人診症及輔導、開藥方,也要處理醫療保健等文件,她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與病人溝通,教育病人注意飲食健康、運動等常識。
關鍵字:#專家指中醫在美國已成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