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生物化療(Biochemotherapy)是生物治療和化學治療聯合應用於惡性腫瘤治療的全新綜合治療模式,是根據腫瘤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發生部位和發展趨勢,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和分子生物學行為,有計劃地聯合應用化療藥物和生
生物化療(Biochemotherapy)是生物治療和化學治療聯合應用於惡性腫瘤治療的全新綜合治療模式,是根據腫瘤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發生部位和發展趨勢,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和分子生物學行為,有計劃地聯合應用化療藥物和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以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達到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生存質量的目的。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將分子靶向藥物與化療聯合應用可明顯提高腫瘤的療效。
肺癌是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目前用於肺癌治療的分子靶向藥物主要有Iressa (ZD1839,Gefitinib)、OSI774、Herceptin(Trastuzumab,赫賽汀)、IMC-C225(cetuximab, Erbitux)等。
Iressa (ZD1839,Gefitinib)是一種口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劑,屬小分子化合物,2003年5月被FDA批准單藥用於經含鉑類或泰素帝方案化療失敗的、EGFR高表達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採用單藥Iressa治療142例經含鉑類或泰素帝方案化療失敗的晚期NSCLC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採用250mg/d和500mg/d劑量組的顯效率(CR+PR )分別為14%(9/66) 和8% (6/76),女性和未吸煙者有更好的療效;採用ZD1839聯合化療,對化療沒有益處,因此,不提倡化療與ZD1839聯用;另有研究報導單藥治療化療失敗的晚期NSCLC可取得53%(CR+PR+SD)的疾病控制率;採用ZD1839治療NSCLC,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ZD1839聯合放療治療NSCLC,對放療有增敏效應。 Iressa的主要毒副作用為消化道反應和痤瘡樣皮疹,患者均容易耐受。
OSI-774 (Tarceva, erlotinib, R 1415,CP 358774, NSC 718781) 也是一種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劑,屬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月,美國FDA批准其作為標準方案治療無效的晚期NSCLC的二線或三線治療方案。一項OSI-774單藥治療復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顯效率12.3%,穩定率38.6%;另有一項OSI-774單藥治療細支氣管肺泡癌的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顯效率26%,且患者均容易耐受。多項聯合化療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也在進行之中,主要的聯用藥物有泰素帝、健擇+順鉑,卡鉑+泰素。 L. Forero等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聯合OSI-774、泰素和卡鉑治療9例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的OSI-774治療前3天給予泰素和卡鉑治療,1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近CR,1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和1例陰莖癌患者達到MR,病情穩定超過4個月,OSI-774無明顯增加化療的毒副作用。
由於16%-57%的NSCLC病人存在HER-2/neu的過度表達,因此也有大量的臨床試驗研究將針對Her-2/neu蛋白的單克隆抗體Herceptin用於NSCLC的治療。臨床試驗證實,Herceptin與化療藥物聯用於NSCLC的治療是安全和可行的。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曾進行一項?期臨床試驗研究:將Herceptin與卡鉑+泰素方案聯合用於晚期NSCLC,結果顯示:顯效率24.5%,對比單用卡鉑+泰素方案無明顯優勢,但在HER-2/neu(+++)的患者中,聯合Herceptin要優於單用卡鉑+泰素方案,且無明顯增加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還有多項臨床研究將Herceptin與泰素帝、健擇+順鉑等化療藥聯合應用,結果證實在HER-2/neu(+++)的患者中,Herceptin與化療聯合應用較單用化療可提高OR率。
IMC-C225 (cetuximab, Erbitux)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先進的抗EGFR人/鼠嵌合單克隆抗體,有一系列的臨床試驗研究, 將IMC-C225聯合放療或化療用於頭頸部腫瘤和肺癌,ES Kim等採用IMC-C225聯合泰素帝治療20例化療失敗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顯效率(PR)為20% (4例),30%的患者(6例)病情穩定(SD)。 IMC-C225副作用主要為皮疹,患者易耐受。
關鍵字:#肺癌的生物化療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