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之後,心理承受能力會越來越小,求生的意念也越來越淡薄,對治療的抗拒,對癌症的死亡恐懼,都是患者治療的阻礙,所以,要想治療患者的病情,就要先治療患者的心理。
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之後,心理承受能力會越來越小,求生的意念也越來越淡薄,對治療的抗拒,對癌症的死亡恐懼,都是患者治療的阻礙,所以,要想治療患者的病情,就要先治療患者的心理。那麼,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療與護理有哪些呢?
①支持求生心理
晚期癌症患者有強烈的求生希望,因此要盡量維持患者心中的希望,因為希望是晚期腫瘤患者病程中一個重要的讓患者生存下來的基本條件。
醫護人員應抓住患者這種特有的心理特點,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表情、神態、眼神、體態姿勢等非語言行為,探求、了解其心理狀態及其變化,做好心理誘導,多關心患者,尊重患者意願,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做好生活護理,使其以最佳心態,樂觀、愉快的心境對待死亡。
②消除自卑心理,確立生活信念
晚期癌症患者受盡病痛的折磨,渴望社會關愛,希望得到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懷和愛撫。他們害怕孤獨,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不希望親人離開。
因此,我們可以為患者安排單人病房,允許家屬或朋友陪護和探視,滿足他們在生命最後時刻與親人朋友一起度過。醫務人員和家屬應協助患者樹立一個明確的有意義的生活目標,並幫助使之實現。
③積極開展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臨終關懷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臨終患者運用臨終心理“安樂”的心理護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焦慮、悲觀、恐懼等情緒,使患者能安靜地接受死亡。
死亡教育在國外一些國家已較為普及,甚至為大、中、小學生開設死亡課程。死亡已被他們普遍接納,認為死亡是生命循環中有意義的連貫性,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所必然的事情。
死亡教育目的在於幫助臨終患者樹立正確的死亡觀。突破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學習“準備死亡,面對死亡,接受死亡”,達到讓生命“活的莊嚴,死的尊嚴”,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生如春之燦爛,死如秋之靜美”。
只有讓患者認識死亡是人生無法抗拒的必然結果,與其痛苦掙扎,不如順其自然,就會使患者安心,從而消除焦躁、恐懼心理,“安樂”接受死亡。
④用“心”理解患者,滿足患者需求
臨終患者就要走到人生的盡頭,其心理是極其複雜的。對未來的恐懼使他們失去自信和自尊。
醫護人員應通過正面引導使患者面對現實,對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要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它不以治療疾病為主,而以支持患者、理解患者、體貼患者,控制症狀,姑息治療與全面照護為主。
對晚期癌症患者要實行全天候服務,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在任何時間裡,只要臨終患者提出需要,醫護人員都要克服一切困難,及時為臨終患者提供服務。
1 癌症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
1.1 否認期患者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症後,常常會有僥倖思想,此期患者的反應很短暫,面對死亡他們會迫切求醫,尋求最好的藥,最先進的方法給其治療疾病。對待疾病仍抱有僥倖心理。
1.2 憤怒期此期患者會憤怒地想為什麼是自己。因此經常抱怨,挑剔甚至斥責醫護人員與家屬。表現為生氣與憤怒,充滿怨恨與嫉妒的心理,難以接近。即而不與醫護人員合作,拒絕做常規治療。
1.3 憂鬱期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清楚地看到自己正接近死亡,任何努力都無濟於事,表現出明顯的憂鬱和悲哀,不能正常的飲食及有良好的睡眠,產生恐懼、焦慮、悲哀不安及很強的失落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1.4 接受期此時患者對死亡已有準備,恐懼、焦慮、悲哀也都隨之消失,顯得很安詳,身心均已衰弱,對周圍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感興趣。
2 護理對策
針對癌症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採取下列護理措施:
(1)對患者要有高度同情心,做好熱情、體貼、耐心、關心、愛護、理解患者的一切舉動,從而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2)向患者講授治療癌症的新進展、新成果,堅定患者對治療癌症的信心。
(3)向患者講解化療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治療效果,並且說明藥物療效的高低並不取決於價格的高低,要患者正確對待藥物治療,有些藥物對某些人有效,有些對某些人可能無效,這可能是因人而異的。
(4)對多次住院的患者,更要熱情接待,細心講解疾病復發、轉移的原因,使患者了解疾病,正確對待疾病。
因此,對於癌症晚期患者,應向他們多講解一些醫學知識、保健常識,鼓勵患者要有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思想、愉快的心情,從而戰勝疾病,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字:#腫瘤晚期病人的心理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