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症發病原因研究隨著人的壽命的增加,癌症已成為影響人類壽命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癌症是人體器官、組織反复受損傷,產生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癌症是機體細胞在各種始動與促進因素作用下產生的增生與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受正常機體生理調節,也不會因病因消除而停止;而表現為生長失控,破壞所在器官或其周圍正常組織。
癌症對人類的威脅日益突出,已成為目前最常見死亡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900餘萬人患惡性癌症。我國每年新發病例約200萬,死亡約140餘萬人。 l999年我國癌症死亡率為94.4/l0萬,其中60%以上為消化系統惡性癌症。我國最常見的惡性癌症,在城市依次為肺癌、胃癌、肝癌、腸癌與乳腺癌,在農村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腸癌。
癌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多年來通過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及實驗與臨床觀察,發現環境與行為對人類癌症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據估計約80%以上的惡性癌症與環境因素有關。環境因素可分為致癌因素與促癌因素。機體的內在因素在癌症的發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如遺傳、內分泌與免疫機制等。
1.致癌的外界因素
(1)化學因素:
①烷化劑,如有機農藥、硫芥、乙酯雜蟎醇等,其生物學作用類似X射線,可致肺癌及造血器官癌症等。 ②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如煤煙垢、煤焦油、瀝青等,與該類物質經常接觸的工人易患皮膚癌與肺癌。近年來認為內源性膽蒽類物,如膽酸及類固醇激素的化學結構與之很相似,經細菌作用後的脫氧膽酸鈉有可能轉變為致癌物甲基膽蒽。 ③氨基偶氮類化合物,易誘發膀胱癌、肝癌。其致癌性是由於其體內代謝產物。 ④亞硝胺類,與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發生有關。 ⑤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如黃曲霉素易污染糧食,可致肝癌、腎癌、胃與結腸的腺癌;蘇鐵素、黃樟素及蕨類毒素也可致肝癌。 ⑥其它,如金屬(鎳、鉻、砷)可致肺癌等,氯乙烯能誘發人肝血管肉瘤,二氯二苯基、三氮乙烷(DDT)和苯可致肝癌。
(2)物理因素:
①電離輻射,如由於X線防護不當所致的皮膚癌、白血病等,一度成為放射工作者的職業病;此外,吸人放射污染粉塵可致骨肉瘤和甲狀腺癌症等,也屬醫源性致癌的原因之一;②紫外線,可引起皮膚癌,尤對易感性個體(著色性乾皮病病人)作用明顯;③其它,如燒傷深瘢痕長期存在易癌變,皮膚慢性潰瘍可能致皮膚鱗癌,石棉纖維與肺癌有關,這些可能是局部物理刺激作用所致。
(3)生物因素:主要為病毒。致癌病毒可分為DNA癌症病毒與RNA癌症病毒兩大類。前者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相關,單純皰疹病毒反复感染與宮頸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C型RNA病毒則與白血病、霍奇金病有關。
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有關;埃及血吸蟲可致膀胱癌,華枝睾吸蟲與肝癌有關,日本血吸蟲病可引起大腸癌。
2.致癌的內在因素
(1)遺傳因素:遺傳與人類癌症的關係雖無直接證據,但癌症有遺傳傾向性,即遺傳易感性,如結腸息肉病、乳腺癌、胃癌等。 BRCAl基因突變者易患乳腺癌;APC基因突變者易患腸道息肉病。相當數量的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病人也有家族史,故遺傳易感性不可忽視。
(2)內分泌因素:與癌症發生有關的激素,較明確的有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雌激素與子宮內膜癌有關等。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
(3)免疫因素:先天或後天免疫缺陷者易發生惡性癌症,如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病人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癌症,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艾滋病)病人易患惡性癌症,腎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者癌症發生率較高。
關鍵字:#癌症的發病內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