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國內許多大城市,惡性腫瘤已成為居民的首位死因。但由於缺乏臨終關懷,大多數患者及家屬正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在國內許多大城市,惡性腫瘤已成為居民的首位死因。但由於缺乏臨終關懷,大多數患者及家屬正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不少患者最後一程都”走”得很無奈,而家屬也往往手足無措、備受煎熬。
專家說法:臨終關懷國外推崇居家寧養
1.癌症末期,最缺的是臨終關懷
“癌症患者到了末期,最缺的是臨終關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腫瘤科主任林麗珠指出,很多家屬以為給患者找最好的醫院、交給醫生就能幫助解決問題,事實並非如此。
林麗珠稱,到了終末期,確實70%以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需要用藥緩解,但同樣更需要的是臨終前的心理疏導和精神安慰,這些需家人、親友和社會愛心人士來共同完成。即使腫瘤科有足夠的床位接收晚期患者,醫生能做的也只是盡力減輕他們的生理痛楚,而患者心理層面的其他需要,腫瘤科醫生確實愛莫能助。
2.提倡”優生”,更需重視”優逝”
針對有網友呼籲多建臨終關懷醫院、允許臨終醫院住院時間延長,專家認為這也許不太現實。從十幾年前起步至今,國內臨終關懷發展緩慢,粗略統計各類臨終關懷服務機構也就百來所,不少地方的臨終關懷醫院或病區無人問津。一位曾經做過兩年多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輔導的心理醫生告訴記者,由於生死教育的缺失,很多患者及家屬都迴避談臨終的問題,甚至覺得”臨終”這個詞本身就不吉利,所以,這類醫院的工作確實很難開展。
“其實,如果覺得’臨終關懷’不吉利,完全可以換種說法。比如香港叫’寧養服務’、台灣叫’安寧照護’。叫什麼可以推敲,但一定得重視、想辦法做起來才行。”林麗珠稱。現在人們都很重視”優生”,有學者認為,相應的”優逝”概念也需要得到重視,在生命的最後一程,同樣需要在”圍終期”內得到來自親友和社會的臨終關懷。
3.”居家寧養”也許更可行
據林麗珠介紹,在國外,不少患者到了癌症末期,臨終關懷並不在醫院進行,而是轉成”居家寧養”。他們在熟悉的居家環境中享受親人的陪伴,並由社區醫生、社工及宗教人士幫助做生理和心理上的舒緩治療、照顧和安撫等,以便更好地緩解末期的身心痛楚,較大限度地實現舒適安寧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願望。
而在國內,這方面仍處於探索階段。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已將給癌症晚期患者更多關愛列入2012年市政府實事之一。今年,上海全市每個區(縣)各選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舒緩療護”病區,配備專職醫護人員,專設10張病床接納所在區域內的癌症晚期患者,並開展”居家寧養”等臨終關懷服務。
關鍵字:#晚期癌症不如在家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