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給腫瘤病人的6大忠告-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①進腫瘤科別害怕
腫瘤病人第一次就診非常重要,往往決定了今後診療的整體方向。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劉端祺告訴記者:“只要有懷疑,就先到腫瘤科,因為在所
有疾病中,腫瘤是比較可怕的。只要排除了腫瘤,就可以再心平氣和地到別的科就診。總之,每位患者都應建立起’腫瘤意識’。 ”
很多患者懼怕腫瘤科,初診時不願意往腫瘤上想,不願意看腫瘤科,其實,腫瘤是客觀存在的,迴避是沒有用的。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主動查體查出的腫瘤往往屬於早期,有治癒的可能。如果拖延很久才去就診,發現的極有可能是晚期了。劉端祺主任說,其實腫瘤病人應該知道真相,也應該自己調整自己。腫瘤科醫生接診的病人多,經驗就多,專病專治,在腫瘤科得到的治療更科學、更恰當。比如,同樣是一台手術,可能許多外科醫生的無菌手術做得很好、很漂亮,但腫瘤切除手術,更要求是“無瘤手術”,否則,切腫瘤的刀片就可能成為“瘤子種植器”。
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張俠告訴記者,在發達國家,一個患者患病後,會想方設法了解有關疾病的信息,通過這種有目的的強化學習,對所患疾病的了解一般可以達到醫科大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水平。這樣,看病時應該重點和醫生說什麼、準備什麼、帶哪些資料,都會有所準備,在與醫生交流時,就容易溝通。
②腫瘤不管你是否年輕
青年人工作、生活壓力通常都比較大,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在意,這往往會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調查發現,青壯年腫瘤的發病率近年來在增高,所以青年人在就診時一定要將自己所有的症狀,哪怕是感覺不嚴重的,都要告訴醫生,千萬不要忽視,更不要隱瞞自己的病情。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李紅英給記者舉了一個讓人痛心的例子:一位26歲的年輕軍人,兩個月前發現自己右側睾丸有一棗核大的腫塊。當時因為忙於新兵訓練,沒有在意。一個月後聲音嘶啞、嗓子疼,還以為可能是訓練新兵喊口令累的,直到後來出現刺激性咳嗽,才去當地醫院,但被診斷為咽炎,抗感染治療兩週後,病情加重。轉院到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後發現,患者是睾丸癌,聲音嘶啞,是由於腫瘤轉移到頸部淋巴結壓迫所致,咳嗽是因為出現了肺轉移。
李紅英大夫說,其實,患者在就診時已經出現了睾丸腫塊,後來又逐漸增大,等到了北京軍區總醫院,病灶直徑已經有10厘米。如果能及早告訴醫生,相信這種疾病不難診斷。另外,睾丸癌是一種治療效果很好的疾病,有徹底治癒的可能。而現在,這位年輕的小伙子,能否徹底根治還很難講,因為治療得太晚了。
③就醫別當游擊隊員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腫瘤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病急亂投醫的問題。他們往往只重視某方面的表現,而忽略了全身的治療,懼怕手術,害怕傷了元氣。很多患者寧肯相信虛假廣告,也不接受放療、化療。
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張建偉告訴記者:“始終在同一家醫院進行系統治療的腫瘤患者太少了,往往是這家醫院手術,那家放療,再選一家化療。更多的病人是到處打聽,道聽途說。其實,三甲醫院的腫瘤科或三甲的腫瘤專科醫院,都是可以系統完成腫瘤治療的。在一家醫院進行系統治療,有利於醫生對病人全身情況作比較全面的了解,有利於綜合治療。如果實在不能在一家醫院完成,轉院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出院時盡量帶齊病歷資料、出院小結,沒有原件,複印件也可以。這樣在下一家醫院繼續治療時,可以銜接得好些。”
④別把謠言當事實
一旦選擇了醫院,選擇了醫生,患者就一定要充分相信醫生。劉端祺主任說:“由於一些患者對醫生不信任,最後往往導致對疾病的不恰當治療,最終吃虧的只能是病人。好多病人願意與病友相互交流,這是件好事情,大家可以互相鼓勵。但有些人也經常把一些不成熟的、不負責任的建議帶給病友,把一些所謂的’癌症治愈’的謠傳當作事實傳播。我們醫生有時候很無奈:3個醫生10天的工作往往抵不過旁邊病人的一句話。”
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醫生安妮表示,有些治療方案也不是唯一的,有的病人拿著不知道在哪兒得到的治療方案,偏要求另外的醫生向那個方案靠攏,認為這才是“正確答案”。其實,每個醫院都有嚴格的三級查房制度,病人治療方案的確定,是要由幾個醫生共同製定的。如此“考”醫生,耽誤的是病情,損失的是病人。
張俠大夫認為,應該讓患者及其家人多了解一些腫瘤的相關知識,一些病人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無知。與其自欺欺人,害怕知道病情,不如接受現實,面對現實,朝著最好的方向改變現實。她同時提到,網絡是一種很好的信息傳播工具,但一些專業網站知識更新很慢,甚至好多內容是從舊書上抄來的。了解一些相關知識是可取的,但不能全信。
⑤主動比被動好
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劉慧龍告訴記者,病人心理、生理與病理是息息相關的,一些患者由於患了腫瘤而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病人因此與家人、醫生關係緊張。其實,這時的病人最需要與醫生、家人溝通,需要他們的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對提高生活質量是大有益處的。也有一些腫瘤晚期的病人,由於疼痛、躁動甚至衰竭,心裡非常恐懼,這時,就不僅需要家人、腫瘤科醫生的幫助,更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
在採訪中,腫瘤科的醫生們都表達了這樣一種想法:醫生非常歡迎患者主動了解病情,這種病人往往對治療比較配合,無論是以後的病情發展還是治療效果,都比被動接受治療的病人要好些。但病人憑對疾病的一知半解,固執己見,則是非常不可取的。他們舉了兩個例子很有代表性:例一:
有一位患者家屬從媒體上得知“CT會影響白細胞”後,堅決不同意為患者做檢查。其實,CT檢查不會對身體產生多大的傷害,即使有輕微“傷害”,與腫瘤對病人的威脅相比,孰輕孰重,還是很清楚的。
例二:一位腎癌術後11年、肺轉移5年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了解得很全面,非常配合治療。醫生想與他的家人交代病情。他說:“我是病人,需要了解病情的是我,就跟我說吧。”
張俠大夫對患者親屬提出建議:知道周圍的親人患了腫瘤,不要只想到消極的一面,擔驚受怕,怨天尤人,應該積極改變現狀,了解該腫瘤的遺傳性,遺傳的可能性有多大,以提醒周圍的其他親人,尤其是有血緣關係的,要多加註意提防有類似表現,要及早診治。 ⑥探望病人別亂問如何探望才能有助於患者康復?劉端祺主任說,探視病人,是為了安慰病人,要盡量將好消息帶給病人,轉移他對疾病的注意力。而一味地詢問病情,只會加重惡性刺激。尤其是探視者不是專業人士,談論病情還有可能誤導病人。
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醫師亢璽剛認為,探望病人時盡量不要詢問病情,對腫瘤病人如此,對其他病人也是如此。許多人看望病人時,第一句話都是“你的病怎麼樣了”?這樣做無異於揭瘡疤,會加重病人對疾病的恐懼。其實,病人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最希望了解一些外面的信息,要向病人多談平時熟悉的工作、學習的情況,聊一些輕鬆的話題。
至於是否應該告訴患者實際病情,傳統觀點傾向於盡量向病人隱瞞病情。劉端祺主任說,如果患者文化程度較高,性格比較豁達,可以告訴;如果患者特別小心眼,不能全告訴也不能全隱瞞,應該慢慢地告訴。比如一位胃癌患者,可以先告訴他患了潰瘍,這個潰瘍比較大,需要手術治療,然後說手術發現可能有些是惡性的,但是惡性早期,如果做一些化療可能更好。
關鍵字:#給腫瘤病人的6大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