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絕大多數癌症病人主觀上認為得了癌症就是會痛的,這種疼痛是正常的,能忍則忍,萬不得已才使用鎮痛藥,這種做法其實不科學。
“癌症必然會伴隨疼痛感。”絕大多數癌症病人主觀上認為得了癌症就是會痛的,這種疼痛是正常的,能忍則忍,萬不得已才使用鎮痛藥,認為過早服用了麻醉鎮痛藥會導致成癮。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成癮(心理依賴性)是濫用藥物所伴發的一種行為表現,事實上,慢性癌性疼痛病人只要及時並適當地用藥,極少成癮。癌痛患者不應“忍痛”,而應科學用藥,盡力止痛。
醫學證實:癌症疼痛對患者有害無益
“從科學角度講,忍受劇烈疼痛沒有任何好處,癌症疼痛對病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劉端祺介紹,癌症疼痛會加劇癌症病人免疫力低下的狀況,更容易使癌症擴散,甚至會直接導致患者的死亡。其次,疼痛會嚴重影響病人情緒,持續的強烈疼痛會使一些患者感覺“生不如死”,悲觀厭世,可能會導致病人放棄治療選擇自殺等極端方式。
20 世紀70年代至80 年代,醫學模式由“生物型”向“生物- 心理- 社會型”轉變,並為醫學界普遍接受,透視這種變化,可以看出人文關懷精神越來越普遍地滲透到醫療的全過程。劉端祺說,現代醫學沒有理由對癌痛聽之任之。作好癌性疼痛的綜合治療工作,不僅是現代醫學的基本功,也是對從事腫瘤工作醫護人員的基本要求。為普及癌痛知識,加深人們對癌痛的認識,規範治療癌痛,提高生活質量。
積極控制癌痛提高生活質量
癌痛對病人的睡眠、自理生活能力、胃納、情緒包括與他人接觸都有很大的影響。醫生在臨床上碰到過晚期腫癌病人自殺的情況,幸虧及時發現勸阻才沒有釀成悲劇。病人之所以自殺的原因是經受不了癌痛的折磨,自覺生不如死,對前途失去了信心。在醫學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有了控制癌痛的藥物,這是可喜的,但有很多病人及家屬還存在“疼痛能忍則忍”的錯誤思想。對於晚期腫瘤病人提倡的是: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只有讓病人達到24小時無痛(白天靜息時無痛,無痛睡眠時間增加,活動痛減少),才能使病人能夠便正常人那樣生活,才能對生活充滿熱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念,接受對癌症的治療。
關鍵字:#積極止痛忍痛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