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個體化治療“兒童腫瘤之王”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較常見的惡性實體瘤,易發生於嬰幼儿期,2/3的病例5歲前發病,是一種原發於腎上腺髓質或脊髓旁交感神經系統的胚胎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佔兒童惡性實體瘤的第三位,被稱之為難治多變的“兒童腫瘤之王”。日前,記者就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進展,採訪了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主任張廣超教授。
張廣超教授指出,神經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極高的兒童惡性腫瘤,其特色治療主要採取個體化綜合治療的手段,即對不同患兒分別採用手術、化療、放療、分化誘導劑和生物製劑相結合的治療方法,5年生存率已達40%左右。
按危險程度分組的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的基礎是對每個新確診的患兒進行危險程度分組。根據發病時年齡、國際神經母細胞瘤分期系統和腫瘤細胞的病理學特徵,將患兒分為低、中、高危組。對不同危險程度的患兒分別制訂相應的綜合治療方案。低危組的病人可採用單純手術切除或手術聯合6~12週化療的治療方案,每一種藥物均應保持低的累計劑量,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晚期副作用。中危病人是手術聯合12~24週化療,化療方案與低危組相同。高危病人則不同,一般是自體幹細胞支持下的超大劑量多藥序貫化療,有效後應試行原發瘤切除,繼之給予滅髓治療和自體幹細胞或骨髓移植。治療結束後還應給予分化誘導劑13-順式維甲酸口服6個月。滅髓治療和維甲酸治療均可改善高危病人的預後。
Ⅱ期手術切除提高了原發瘤的切除率:手術切除是神經母細胞瘤治療的主要手段。對無轉移的病人,第一次手術是為了確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切除原發瘤並對區域淋巴結切檢,獲取適當的組織行病理學研究。但許多患兒確診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腫瘤呈侵襲性生長且範圍廣泛,並常有遠處轉移,所以原發腫瘤的Ⅰ期切除率極低,即使冒很大風險勉強切除,腫瘤的複發及轉移率仍然很高。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科近十年來採用了術前給予新輔助化療後,再進行腫瘤Ⅱ期切除的方法,使原發腫瘤的切除率從20%提高到近80%。
術前新輔助化療應用的優點:新輔助化療就是在腫瘤獲得明確診斷後採用國際上公認或臨床上證明有效的多藥聯合大劑量化療方案對患兒進行若干週期的化療。在腫瘤明顯縮小並且全身轉移情況得到控制、好轉以後,進行原發腫瘤的Ⅱ期切除。化療後的影像學檢查及腫瘤切除後的病理學檢查都證實多數腫瘤發生不同程度的縮小和壞死。新輔助化療的另一個優點是大大減少了術中腫瘤播散和廣泛轉移的機率。
術後輔助化療同樣是治療的主要手段:我們參考了大量國內外的最新資料製訂了有效的化療方案,並在集落細胞刺激因子和乾細胞支持下對不同危險度的病例,採取了不同的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大劑量或超大劑量化療——即個體化治療方法,使神經母細胞瘤的緩解率和生存期明顯增加。對於復發和難治性的腫瘤給予滅髓治療繼之行自體幹細胞或骨髓移植。
放射治療的適應症:對於手術無法完全切除或術後有腫瘤殘存的病例,我們採取術中在瘤床或殘留部位放置銀夾等標記物進行定位,術後常規給予放療或調強、適形放療,可有效地控制腫瘤的局部復發,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放療對患兒正常組織的損傷。威脅生命或器官,經化療不能很快控制的腫瘤,如果不能切除且屬於病理分類不良者應給予放療。對高危病人即使腫瘤已切除亦主張對原發部位給予放療。
維持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同時或結束後,我們還應用了分化誘導劑如維甲酸,生物製劑如乾擾素、白細胞介素-Ⅱ等進行輔助治療,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張廣超教授認為,儘管近年來在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治療方面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對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尚未完全解讀,治療效果難盡人意,仍需要我們做出更多的努力。
關鍵字:#個體化治療兒童腫瘤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