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乳腺疾病的影像診斷傳統方法主要採取X線攝影和超聲檢查,但往往受分辨率及病變部位等因素的限製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20年,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MRI)的發展,乳腺MRI已成為乳腺影像檢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將鉬靶、MRI技術相結合,探討其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旨在提高乳腺癌的診斷準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4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進行乳腺癌手術的患者30例,均行X線鉬靶檢查及MRI檢查,經手術治療後並獲得病理結果。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7~73歲,平均47歲。
1.2 方法
本研究使用GE普通型鉬靶機及GE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鉬靶攝片採用頭尾位、側斜位。磁共振掃描採用FSET1WI、T2WI加脂肪抑制橫斷位掃描,動態增強採用二維快速梯度回波序列(2DFSPGR)加脂肪抑制T1WI軸位掃描,對比劑採用Gd-DTPA,用量為20 ml,以2 ml/s的速度快速推注,繼而用同樣速度注射20 ml生理鹽水。注射前先掃描蒙片,包括蒙片在內共掃描10個期相,單期掃描層數104層,單期掃描時間為66 s,共掃描時間為660 s。
2 結果
2.1 X線鉬靶檢查結果
3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灶中,21例表現為單發密度增高腫塊影,其中20例邊緣呈分葉狀或有毛刺狀,邊界欠清;3例邊界清晰,邊緣光整;11例腫塊內同時伴有成簇細小鈣化,6例表現為成簇細小鈣化,無明顯腫塊影。 5例見局限性皮膚增厚,4例見乳頭凹陷。 5例共9枚腋下淋巴結腫大。
2.2MRI檢查結果
MRI檢查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多表現為邊緣不規則、有毛刺腫塊,T1WI為低信號,T2WI及STIR呈稍高信號,病灶內部信號不均勻,增強後顯著強化,多呈不均勻強化。其中邊緣毛刺狀23例,分葉狀5例,不規則7例,邊緣光整1例;邊界清晰3例,模糊26例;內部結構均勻4例,不均勻19例,其中環形強化5例。 7例見局限性皮膚增厚,4例見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5例共13枚。 25例乳腺癌病灶的信號強度-時間曲線中,11例呈Ⅱ型曲線,14例呈Ⅲ型曲線,無Ⅰ型曲線。
2.3 30例乳腺癌患者檢查情況分析
本組30例乳腺癌患者,浸潤性乳腺癌27例,導管原位癌2例,小葉原位癌1例。 30例患者行鉬靶檢查,檢出腫塊26例(83.7%),腫塊鈣化4例(13.3%),出現毛刺徵或星芒徵20例(66.7%),經鉬靶確診乳腺癌25例(83.3%)。行MRI檢出腫塊32例(100%),2例呈不規則異常強化(6.7%),出現毛刺徵或星芒徵23例(76.7%),經MRI確診乳腺癌27例(92.7%),結合鉬靶及MRI影像特徵,確診乳腺癌29例(96.7%)。
3 討論
乳腺X線鉬靶攝影是乳腺疾病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乳腺普查及乳腺癌的診斷。近年來,MRI被廣泛應用於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鑑別診斷,豐富了乳腺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手段。系統、定量的評價這兩種檢查方法各自的診斷準確率及診斷特點,能為乳腺疾病影像學診斷手段的選擇及檢查結果的臨床應用提供有價值的指導。
乳腺X線攝影作為傳統的乳腺檢查方法,通過腫塊的形態學徵象:病變的形狀(類圓形,分葉狀,星狀,不規則形),邊界(清晰,模糊),毛刺徵,鈣化,伴隨徵象(乳頭凹陷,皮膚增厚)等幾個方面徵象的分析,乳腺X線鉬靶攝影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乳腺腫塊的大小形態、邊緣浸潤及鈣化情況,對乳腺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乳腺癌的典型微小鈣化特點為數量多、密集、密度濃淡不均,粗細不一,多如砂礫狀,可位於腫塊內或腫塊外,多沿導管走向分佈。本組病例中,11例病灶顯示有成簇鈣化,其中6例病灶顯示未見明顯腫塊影,僅以成簇微小鈣化為唯一表現。由於攝片方式及範圍的限制,X線攝影仍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局限性:①對發生在緻密型乳腺內或位於乳腺高位、深位的乳腺癌可出現漏診;②對於發生在重度乳腺增生基礎上並發的小乳腺癌,增生可掩蓋乳腺癌而漏診;③對腫塊的大小估計不足;④無法了解腫瘤的血供情況。本組病例中有2例患者因乳腺緻密、腫塊較小而漏檢,後經MRI檢查檢出。
關鍵字:#X線MRI對乳腺癌的綜合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