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腦轉移瘤以老年男性居多,女性病者相對少見,腦轉移與原發腫瘤可相繼出現,稱伴同轉移,佔大多數。也可在原發癌腫已切除或經化療,放療後數月乃至數年後方出現腦轉移。
腦轉移瘤以老年男性居多,女性病者相對少見,腦轉移與原發腫瘤可相繼出現,稱伴同轉移,佔大多數。也可在原發癌腫已切除或經化療,放療後數月乃至數年後方出現腦轉移,稱晚發轉移。少數病人則以腦轉移為首發的臨床表現。
腦轉移瘤的CT檢查
腦轉移CT表現:腦轉移灶在CT平掃時呈現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或混雜密度,注射造影劑增強掃描可使病灶更加清晰,絨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以及腎上腺癌等顱內轉移時強化特別明顯。實質性腫瘤常呈均勻增強,有壞死囊變者,強化不均勻。腦轉移癌的另一重要特徵為病灶相對較小而周圍水腫面積較大,此與原發性腦腫瘤明顯不同。
腦轉移瘤臨床特點
腦轉移原發腫瘤來源:原發腫瘤以肺癌最為常見,其次為乳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腫瘤,子宮體癌,甲狀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也可發生,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主要侵犯腦膜。同一腫瘤中,不同組織類型腦轉移發生率亦有差異。就肺癌而言,多數報告以未分化癌和腺癌的腦轉移發生率最高而鱗癌較低。
腦轉移特徵:腦轉移瘤男性略多於女性,中,老年好發。腦轉移與原發腫瘤可相繼出現,稱伴同轉移,佔大多數。也可在原發癌腫已切除或經化療,放療後數月乃至數年後方出現腦轉移,稱晚發轉移。少數病人則以腦轉移為首發的臨床表現。
從臨床診斷出原發癌到出現腦轉移的時間,肺癌一般為四個月,乳腺癌一般為三年,消化道癌1~5年。也有原發癌出現15年後才出現腦轉移的報告。潛伏期的長短與原發癌的病期,病理類型,病人的一般狀況,治療及治療效果等有關。有時可能先發現顱內轉移灶再回過頭尋找原發癌,此類情況多見於肺癌。
轉移部位和數目:腦轉移部位與腦的血循環特點密切相關,以幕上佔絕大多數,尤其是額,顳,頂葉皮質及皮質下,兩側大腦半球轉移率幾乎相等,枕葉和天幕下轉移發生較少,小腦佔10%~15%,腦幹僅佔2%~3%。腦轉移可以是孤立的單發灶,也可以是多發,以後者多見。
腦轉移瘤臨床表現
頭痛:是最常見和首先的症狀。早期可僅有頭錯或輕微頭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分鐘至數小時,有夜間或清晨加重現象,可自發緩解。在兒童可僅表現為精神差。隨著病情進展,頭痛漸趨明顯,呈持續性。頭痛的部位常與轉移灶所在部位一致,局限性頭痛有定位價值,但不可靠。腫瘤侵及硬腦膜時頭痛向顱底放射,涉及大腦鐮時疼痛向前額放射,可有深部疼痛,小腦轉移時向病灶側臥睡可減輕疼痛,而四腦室內轉移頭前傾可緩解頭痛。如果轉移位置較深,頭痛主要在額部及雙側顳部,有時可有牽拉痛,頸部僵直感,屈頸也可使頭痛加重。當顱高壓進一步發展,將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嗜睡,定向力障礙,甚至發生去大腦強直發作。
嘔吐:腦轉移的初期通常沒有嘔吐,因此它不是診斷腦轉移的必備症狀。幕下轉移瘤由於直接影響腦乾嘔吐中樞,比幕上大腦半球轉移更易引起病人嘔吐。
神經乳頭水腫:較頭痛,嘔吐出現更晚。視神經乳頭水腫多為兩側同時發生,嚴重程度也基本一致。
精神和意識障礙:腦轉移初期可能僅有頭錯頭暈,情感淡漠,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情緒不穩,怕光,怕噪音吵鬧,易激惹,警覺性減低。後期出現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識障礙。
其他:顱高壓尚可表現為黑矇,暈厥,嗅覺減退,行走不穩,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大小便失禁,腦性肺水腫,消化道出血等。
腦轉移病人的預後很差,對其治療均為姑息性的,目的是減輕症狀,延長生存,方法為:
放療:放療為最常用的姑息手段,能使60%腦轉移病人的神經症狀得以緩解,放療後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平均在六個月以上,一年生存率12.3%,生存2年以上佔4%~8%。通常放療總劑量為20~30Gy,2週內完成。
化療:單用化療或放療聯合,可性狀病人症狀。化療可單藥或聯合用藥,藥物的選擇除考慮易於通過血腦屏障外,還慶對原發腫瘤敏感。
在使用化療時,尚可通過應用以下藥物改變血腦屏障,提高腫瘤組織內化療藥物濃度。
手術治療:原則上轉移灶的切除應在原發灶切除以後或者兩者同時切除,少數病例轉移灶嚴重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可先切除關鍵性轉移結節,暫時緩解症狀,但由於腫瘤轉移多屬病情晚期,手術切除顱內轉移灶的指徵應嚴格掌握,一般認為,符合下列條件才能考慮手術:
(1)全身情況較好,可耐受手術;
(2)孤立性或相互靠近的多個病灶,位於手術能夠達到的部位,術後不致引起嚴重的後遺症;
(3)原發灶已消除,身體其他部位未發現轉移灶;
(4)原發腫瘤已治愈多年,顱內孤立性病灶難以排除再發癌,或顱內佔位病灶診斷不明需行手術控查;
(5)因腫瘤阻塞腦脊液通道產生腦積水需作分流術。對放療或化療均不敏感的腫瘤,手術指徵可適當放寬。
關鍵字:#如何確診腫瘤發生腦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