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人會問:“生過孩子後,子宮就沒什麼用了,而且還有致癌的潛在危險,為什麼不切掉呢?”是否生育後子宮就成了多餘的器官?切除子宮後是否就可以預防疾病?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子宮無用論”在台灣等地頗為流行,這是極不科學的說法。很多人會問:“生過孩子後,子宮就沒什麼用了,而且還有致癌的潛在危險,為什麼不切掉呢?”一起來看一下其中的緣由吧。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不是子宮完成了它的生育功能,就成了多餘的愛惹事的器官呢?是不是就可以“抽身引退”呢?切除子宮防癌的方法可以一勞永逸嗎?請看抗癌健康網為你帶來的詳細分析。
子宮,孕育生命的溫床
子宮為一壁厚、腔小、以肌肉為主的器官,由宮頸、宮體組成。它是女性生殖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生殖功能。
子宮腔內覆蓋的黏膜為子宮內膜,青春期後受性激素影響而發生週期性改變並產生月經。性交後,子宮是精子到達輸卵管的通道。孕期,子宮為受精卵的著床、胎兒發育及成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子宮又是分娩的通道,由它完成一個完整的生育過程。
但是,是否生育後子宮就成了多餘的器官?切除子宮後是否就可以預防疾病?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子宮還有其他舉足輕重的功能。
切除子宮,人體內分泌紊亂
從子宮解剖結構來看,子宮與周圍臟器有著密切的聯繫。子宮動脈供給子宮血液及營養,同時它的血液通過分支血管供給周圍臟器如卵巢、輸卵管、陰道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供給卵巢的分支血管,在距離子宮頸內口水平兩厘米處,子宮動脈分為上、下兩支,上支又分出一支卵巢支,供給卵巢營養。
實施全子宮切除手術時,子宮動脈被阻斷,勢必造成卵巢分支血管阻斷,導致卵巢部分缺血。而卵巢是女性生殖內分泌調節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合成並分泌兩種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卵巢輕度缺血影響不大,嚴重缺血者可致內分泌失調,甚至出現更年期症狀,表現為頭暈、心悸、焦慮、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陰道乾燥、性功能下降等。
子宮作為受體器官,同樣參與女性的生殖內分泌調節。子宮主要含有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養受體,受體與雌激素或孕激素結合,成為雌激素和孕激素發揮生理作用的必要物質。
切除子宮後,儘管反映女性內分泌最明顯的外在標誌——月經不再出現,但內分泌紊亂仍可表現出來,如在心血管系統,表現為潮紅、心悸、血壓不穩定、頭暈、耳鳴及周圍血管功能失調;在神經系統,表現為神經質、易怒、抑鬱、失眠、健忘、頭痛及夜汗;在骨骼系統,表現為關節痛及骨質疏鬆;在泌尿生殖系統,表現為萎縮性陰道炎等。
另外,子宮位於盆底,周圍連有四條韌帶,即圓韌帶、闊韌帶、主韌帶及宮骶韌帶,共同對盆底起支架作用。
女性失去子宮,未來將會怎樣
切除子宮後,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絕大部分婦女出於各種原因把月經看成是必要的有價值的功能。有很多婦女擔心子宮切除術會影響性的反應,這說明子宮與女性的性觀念相當密切。
有研究員對100名年齡在20~47歲、患非惡性疾病、已施行子宮切除術的已婚婦女進行研究,手術後第7天和第12天進行了面訪,對照組為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在13個月後,從85%研究對象的問卷研究中得出結論:子宮切除術較對照組發生更多的精神抑鬱症。由此說明,婦科手術給婦女精神上造成一種獨特的壓力。做子宮切除術後,既使女性失去每月的標誌——月經,又使女性喪失生育孩子的能力,此時的精神壓力特別顯著。
抗癌健康網認為,子宮是女性的第二生命。因此,保留子宮對絕經前婦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論是醫生或患者,在做出子宮切除決定前必須經過慎重的考慮。
有醫學指徵的全子宮切除術是正確的,這些指徵包括子宮良、惡性腫瘤,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附件病變不能保留子宮者。但是,沒有醫學指徵的子宮切除術弊大於利,切除子宮預防惡性腫瘤更是不可取。因為子宮惡性腫瘤發病率少,例如子宮頸癌發病率每年每10萬人口中僅10~20人發病,而宮體癌更少,為5~10人發病。只要定期檢查,目前的醫療條件是可以早發現、早處理,確保生命安全的。
關鍵字:#可以切除子宮來預防子宮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