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腫瘤標誌物在正常組織或良性疾病中同樣可以產生,且存在個體差異,健康人發現腫瘤標誌物數值高了,一定要綜合分析、動態隨訪,若指標持續成倍增加,要特別小心。
體檢報告中,讓人最心驚肉跳的便是免疫腫瘤指標,這是跟癌症緊密相關的幾個指標,簡單的幾個數值的變化,甚至被人當成是否患癌的審判書。其實很多人對腫瘤標誌物的升高產生恐懼,但抗癌健康網要告訴大家的是,腫瘤標誌物數值的高低與腫瘤相關,卻不等於被診斷為腫瘤。
腫瘤標誌物在正常組織或良性疾病中同樣可以產生,且存在個體差異,健康人發現腫瘤標誌物數值高了,一定要綜合分析、動態隨訪,若指標持續成倍增加,要特別小心。同樣的,腫瘤標誌物數值位於正常值內也不代表就萬事大吉。
腫瘤標誌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神奇
在1846年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腫瘤標誌物“本周氏蛋白”,開創了腫瘤標誌物的新時代。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葉昇教授指出,腫瘤標誌物是一般是指在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分泌出來的一類物質。並可以在實驗室內通過生物、免疫及生化等方法能定性或定量地檢測出來。
它的出現到最終運用到臨床上時,需要滿足幾項標準,一是敏感性:某種標誌物在某種腫瘤存在的百分比例非常高,二是特異性:能夠區分出患者與正常人的能力,從正常人的角度說,某種腫瘤標誌物在正常人中都應該不存在,是陰性,但是事實上,目前還沒有發現真正理想的腫瘤標誌物,就是說臨床上使用的腫瘤標誌物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達不到100%,例如,目前診斷原發性肝癌最好的甲胎蛋白(AFP),也有20%~30%的原發性肝癌始終不升高。
對於醫生來說,腫瘤標誌物只是作為一種檢測腫瘤的輔助手段,它的更大價值在於腫瘤病人手術後。醫生可以依據腫瘤標誌物的數值變化,來說明手術或化療是否有效,對於治療療效的觀察、判斷轉移或複發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腫瘤標誌物值升高≠患有腫瘤
腫瘤標誌物數值的高低與腫瘤相關,卻不等於診斷為腫瘤!腫瘤的診斷必需要由病理檢查來確立。大家看到體檢時的腫瘤標誌物值升高了不要太過驚慌,有可能就是一過性升高而已。導致腫瘤標誌物值升高的原因主要有四種:
1、惡性腫瘤患者:一般腫瘤標誌物的含量會有顯著增高。但是不是所有的惡性腫瘤都會引起腫瘤標誌物的升高。例如同樣是原發性肝癌,原發性肝細胞型肝癌患者檢測甲胎蛋白(AFP)絕大多數會有顯著增高,但是原發性膽管細胞型肝癌患者的AFP含量卻很少有升高的。這要根據腫瘤標誌物的特異性與靈敏度來決定。
2、正常人群:雖然腫瘤標誌物是由腫瘤產生的物質,但腫瘤標誌物在正常組織或良性病變中同樣可以產生,但這類人群所佔的比例是較低且存在個體差異。這類人群同樣要重視腫瘤標誌物,其數值的增加可能是炎症或者是癌細胞的輕度增加。
3、樣品存儲問題:在血液標本儲存不當也會導致腫瘤標誌物的指標升高。如容器、抗凝劑、保存液及冷鏈儲藏等出現問題,會導致樣品不能準確反映檢測者的實際情況,有可能會是腫瘤標誌物的值升高。
4、藥物使用:如胸腺肽、狂犬疫苗等生物製劑的使用後,有可能引起某些腫瘤標誌物指標的升高。
5、特殊情況:例如喝酒、睡眠不好,還有就是過頻進食補品。對於女性來說,處於懷孕期或月經期時前後抽血,都會因個人身體差異產生波動。
腫瘤標誌物異常需要做進一步影像學檢查
一般來說,體檢報告主要是將腫瘤標誌物檢測值和正常參考值做對比,如果有非常明顯的增高,當然癌症的可疑度也會相應增大。對於出現這類狀況的患者。抗癌健康網建議,做下一步的全面檢查,包括CT、B超等,即使是輕微的超標,也不能置之不理,為了徹底的排除癌變早期的可能,還需要隔一兩個月再去醫院進行複檢,如果持續升高,就要懷疑癌變在發展,如果一直沒有明顯的升高,一般是良性病變,可能是器官炎症。
對於癌症手術後發現腫瘤標誌物較手術前明顯增高,就要考慮復發的可能性,應及時請醫生解讀,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復發。
關鍵字:#腫瘤標誌物以變化的形式存在有變動是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