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流行病學顯示,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提高約5倍,這可能與臨床診斷手段的進步有關。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初的臨床症狀通常是非特異性的,導致經常被誤診。
劉先生因反復出現腹瀉、腹痛遂到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有的醫生診斷為“胃腸炎”,就這樣治了四五年也沒有改善,只見人越來越瘦,最後在腫瘤醫院才被確診為“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灶在小腸裡,並且已經出現了肝轉移。
抗癌健康網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往被認為是一類罕見的疾病,但是,隨著內鏡和生物標誌物精確檢測等診斷技術的應用,這一類腫瘤的發病率近些年有顯著的上升。其中,發生在胃腸、胰腺部位的占到70%的比例。喬布斯患的就是胰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後存活了8年。
流行病學顯示,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提高約5倍,這可能與臨床診斷手段的進步有關,但實際發病率也的確在增加。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初的臨床症狀通常是非特異性的,比如腹瀉、頭面部和軀幹部皮膚潮紅、腹部疼痛等,這也導致經常被錯誤地認為是其它病變造成的,醫生往往診斷為胃腸道功能紊亂。
如果症狀沒有得到緩解或者症狀更加嚴重了,消化科醫生會要求做一些影像學的檢查,這時候就會發現原發腫瘤或者肝轉移等情況。超過6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處於晚期。臨床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一般採取生物治療、化療和手術切除等手段。由於診斷的延誤,大多數患者在診斷時已到疾病晚期,喪失了手術切除的機會。目前主要採用生物療法長效奧曲肽治療,抑制腫瘤生長。
抗癌健康網提醒,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對於有胃腸道症狀,但胃鏡或腸鏡等檢查卻又無異常現象,高度懷疑有神經內分泌腫瘤時,可以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同時,還可以做內鏡、CT、MR等腫瘤定位檢查,最終通過病理組織來確診。
關鍵字:#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腸炎易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