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人參加工發展變化
中國人參加工炮製記載最早的大約始於三國時期,晉張華《博物誌》引魏文帝所記“薺尼亂人參”。其中薺尼為桔梗科沙參屬植物薺尼的干燥根,其與人參酷似,由此可見已有人參乾品。唐姚思廉《梁書》“母王氏忽有病,合藥須得生人參”。因此可以考證當時人參已分生熟二用。南宋徐競《高麗圖經》中記載“高麗人參,生熟二等,生者色白體虛,藥用味全,然經夏暑易蠹之”。若經湯釜熟者耐久則貯之。這是加工燙參的起源。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一六—0年),明人在滿洲實行了不買人參同盟。由於鮮參貯易腐爛,清太祖努爾哈赤教以煮製,耐貯,隨時可以買賣,使民受利。清咸豐年見遼陽吏目王雪庵詠《三寶》贊遼東人參“洗之熱湯煮,繼以活火烤”,“上黨古所貴,豈若遼東產”。詩注云:“初我朝與明互市,明以人參不能持久,故抑其值,我朝恐其腐敗每賤價售,太祖及教制熟之法”。這很可能是現在的“紅參”或“姜生曬”早期加工品種。清嘉慶初年唐秉鉤著《人參考》,一書對於當時加工品種,記述甚詳,如:尖頂熟、塘西熟、光頂熟、頂熟、統頂、二頂、光熟、次頂、揀熟、中熟、小熟、條小、宮熟、短熟、頂糙、揀糙、統糙、次糙、小紅糙、頂太參、太參拿條、太揀條、統條、中條、短條、小糙、強糙鑲鳳、白熟、泡頭、片料、糙條、須中條、須條、淨條、蘆管條、蘆頭,列舉了四十多個品名。還分為二十個等級,上等為乾、鮮、矮、壯、光、圓、文、笨、熟、糯;下等為:潮、暈、長、瘦、糙、癟、武、尖、生。回顧上述人參加工的沿革,不難看出人參加工的發展日趨晚上,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參的加工方法更加科學、加工的品種更加豐富。特別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現代加工人參發生了巨大變化。 1、紅參加工品種:全須紅參、光支紅參、紅直須、紅完須、壓塊紅參、紅參切片、紅參粉等。 2、生曬參加工品種:全須生曬參、光支生曬參、原皮生曬、去皮生曬、白直須、白混須、生曬切片、生曬參粉。 3、糖參加工品種:全須糖參、光支糖參、糖參切片。 4、軟參加工品種:全須軟參、光支軟參、軟參切片。 5、活性人參加工品種:全須活性人參、活性參粉。 6、保鮮人參加工品種:原皮保鮮人參、刮皮保鮮人參。按加工方法分類加工人參的各個品種又可按規格分出很多品種。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人參生產中的高科技產品也應運而生,由人參莖中提取人參皂甙、多醣、多肽等有效物質,從人參莖葉中提取莖葉皂甙,從總皂甙的基礎上,分離出多種單體皂甙,逐漸被應用到植物醫藥臨床上。人參在使用方面除生產藥品的使用外,已應用於食品,保健食品、華工洗滌用品、美容化妝等領域。中國人參品種極其名稱中國人參按生態分類:在林下,山地自然生長的叫山參、野山參。其中有純山參,山參?變,移山參。林下,人工播種的園參種子,產生的人參為充山參。長白山區稱山參為“棒槌”,滿語為奧爾厚達,“奧爾厚”是草類總稱,“達”是首領、頭人的意思。故“奧爾厚達”謂“百草之王”。歷史上按人參產地分為:紫團參、上黨參、遼東參、遼參、吉林參、廠參、邊江參。現代按產地命名的有,撫松蘆、長白參、遼寧石柱參、集安邊條參、新開河參、皇封參、太祖參等。按人參植物形態分:邊條參、大馬牙參、二馬牙參、長脖參、圓膀圓蘆、大圓蘆、草蘆、竹節蘆。按人參地上莖顏色分有綠莖,紫莖、由於光對紫色的影響很小,因而色素的質差和數差有很強的遺傳性,使紫莖參存在了許多品系。按人參果顏色分有紅果、黃果之分,其有一定遺傳性。歷史上人參的參字多用?ⅰ⑷?、?三字,經李時珍重修本草後,人參名稱得到統一,皆用人參二字。
關鍵字:#中國人參加工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