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人深受中醫影響,把蝦蟹等很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視為”發物”,認為可誘發舊患,加重現有的病情,因此需要”忌口”。
醫學指導/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胸心外科副主任醫師吳偉東
案例
“神醫”要”餓死”癌細胞
復旦女教師于娟博士的抗癌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她的生前博客記錄了今年初到黃山找一個”楊神醫”求治的經歷。這位江湖醫生的治病理念是飢餓療法,讓病人只吃葡萄和芋艿,其他一律不能吃,聲稱”切斷癌細胞的營養”,再就是用其研究了30多年的中醫”秘方”根治癌細胞。于娟為此支付”楊神醫”的食物藥費每個月3.5萬元,換來的卻是”很差發黃發芽了的芋艿”和”很差脫落吊串的葡萄”。
其時她剛做完了10次化療,身體虛弱,竟然在兩個月內不吃一顆米一粒油,因為”楊神醫”告誡說,如果亂吃八吃,哪怕吃一口其他東西,也是功虧一簣。後來她日夜吐白沫,腸胃絞痛,喝水都吐,不能做任何的活動,平躺脈搏也有125次/分,一分鐘喘氣39下還覺得缺氧,下黃山後她到醫院一查,乳腺癌已經多處轉移,”沁肺入肝,整副骨架慘不忍睹”。至此她終於知道被騙,但為時已晚,於一個月後病逝。
分析
得了腫瘤不能僅依靠食療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胸心外科副主任醫師吳偉東介紹,近年來腫瘤發病的勢頭大有超越心血管之勢。例如,從2007年開始,廣東省的肺癌發病率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疾病。治療腫瘤的花費是巨大的,很多老百姓於是相信中醫提倡的食療,因為這似乎簡單易行,又沒有副作用。然而吳偉東指出,中國人盲目誇大了食療的效果。
很多”老廣州”得了腫瘤以後,不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寧願相信中醫的食療。食療五花八門,例如有認為吃什麼就補什麼的”以形補形”,有拿蟑螂作為”藥引”的中藥等——吳偉東認為,這些做法都沒有科學根據。有一位患者得了肺癌以後,聽別人說吃田裡的老鼠就能好,結果吃了一個月就一命嗚呼。吳偉東說:”食療只能是輔助,不可能治好腫瘤,選擇中醫食療的人基本上沒能’過關’,很多人本來是早期的腫瘤,進行食療後反而耽誤了治療,變成了晚期腫瘤,因為腫瘤的發展速度非常快。”
提醒
飢餓療法容易讓人死於感染
民間所謂”發物”也是食療理論的產物,認為吃了雞蛋、蝦蟹等”發物”後會讓腫瘤增大。吳偉東說,有些食物確實不適宜腫瘤病人多吃,例如辛辣食品可刺激患者的咽喉與胃部,從而影響營養的吸收;鹹酸菜、鹹魚等醃製食品含有較多亞硝酸鹽,可誘發基因突變而導致腫瘤發生;高溫油炸的食品可導致蛋白質變性,長期蓄積在人體中也不利於疾病康復。
然而,”發物”絕不僅限於上述幾種食物。有的患者給自己列出一串長長的”發物”名單,它們可以是任何食物,沒有規律可循。盤點下來,患者能吃的只有白粥。更為極端的是飢餓療法、”辟穀”禁食療法等。吳偉東稱,這些療法並不能抑制腫瘤的發展,而腫瘤本身是消耗大量營養的,患者本來就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嚴重的營養不良被稱為”惡液質”,患者生命朝不保夕。這時,如果再限制營養的攝入,難免影響身體的免疫力,患者無法抵禦細菌病毒的侵入——很多患者並不是死於腫瘤本身,而是死於感染。
營養均衡是唯一原則
近年來不少科學研究認為,食物與癌症之間沒有太大關係,例如多吃蔬菜和粗纖維食物實際上不能預防結腸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癌症患者的飲食和普通人是一樣的,需要把握的原則只有一個:營養均衡。他舉例說,中醫提倡的清淡飲食其實就是以吃素為主,排斥肉類,”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攝入的都是植物蛋白,不能取代動物蛋白,導致了營養不均衡。”
有些”發物”反而有益
從醫學的角度看,有些”發物”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吳偉東稱,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對傷口癒合、軟組織再生有益;研究發現,蝦蟹食品含有高蛋白,可提高血漿滲透壓,能減少肺癌患者的胸水,對腹水也有類似作用;營養豐富的食品對改善晚期腫瘤病人的惡液質狀態也有益處。
關鍵字:#忌口餓死人餓不死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