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痛治療是疼痛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讓癌症病人不痛”晚期癌痛的“三階梯療法”
癌症發展到晚期的病人,約70%伴有不同程度癌痛,其中大部分癌痛得不到滿意治療。為此,WHO提出“讓癌症病人不痛”的宏偉防治目標。因此,癌痛治療是疼痛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WHO推薦首選“三階梯治療”方案,但仍有部分癌痛患者接受“三階梯治療”後,仍然劇痛, 或有些患者因不能進食、藥物禁忌、藥物副作用而不能接受正規的“三階梯療法”。
因此,臨床上仍有必要尋求其他治療方法,如神經阻滯、神經破壞治療、PCA治療、透皮給藥治療等等。這些方法是三階梯療法的有效補充,不但可減輕或控制疼痛,且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抗癌治療提供機會和時間。
“三階梯療法”?
國內外臨床實踐證明,嚴格按“三階梯療法”原則規範化進行治療,90%以上的癌痛病人可以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三階梯”療法的原則是:
①口服給藥;
②按時給藥;
③按階梯給藥;
④藥物劑量個體化。
1.第一階梯用藥以非甾體消炎鎮痛藥(AIDs)為主。 AIDs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以減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 PG包括PGE-1和PGE-2。 PGE-1具有維持腎臟、血小板正常功能、保護胃腸粘膜的作用;PGE-2具有致炎、致痛作用。傳統的AIDs對PGE-1和PGE-2的合成抑制沒有選擇性,故在發揮鎮痛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胃腸刺激、腎功損害和凝血功能障礙等副作用。
目前研製的AIDs新藥,試圖通過選擇性地抑制PGE-2,或通過改變藥物的化學結構,或採用控釋和緩釋技術,以減少AIDs的副作用,可選用的AIDs有十餘種,WHO推薦的代表藥物為阿斯匹林。另外AIDs中的消炎痛也是值得推薦的。消炎痛有普通消炎痛片、消炎痛栓和消炎痛控釋片(意施丁)三種劑型。普通消炎痛片為25 mg/片,常用劑量為25~50 mg,一日三次,飯後口服。不能口服的病人,可用消炎痛栓直腸給藥,不但減輕胃腸刺激,且可消除首過效應。
2.第二階梯用藥以弱阿片類藥物為主。 WHO推薦的代表藥物為可待因。可待因在體內轉變為嗎啡,作用於嗎啡受體而發揮鎮痛作用,鎮痛效能為嗎啡的1/12,持續時間與嗎啡相似,欣快感及成癮性較嗎啡弱,對呼吸中樞抑制輕微,無明顯便秘、尿瀦留及體位性低血壓等副作用。路蓋克為雙氫可等因10mg與醋氨酚500mg的複方製劑,可通過不同的途徑發揮鎮痛作用。
口服劑量為1~2片/次,每6h一次。奇曼丁為鹽酸曲馬多緩釋片,通過激動中樞的不同受體(阿片受體和α受體)增強鎮痛作用。口服50mg開始,逐漸增量,一般不超過400mg/d,服藥間隔不少於8h。雙克因為可待因控釋片,鎮痛作用為可待因的2倍,可延長用藥的間隔,不影響睡眠,每12h一次,每次60~120mg。上述藥物可根據病人的疼痛程度和耐藥情況選擇應用。
3.第三階梯用藥以強效阿片類藥為主。 WHO推薦的代表藥物為嗎啡。嗎啡作用於中樞阿片受體,具有較強的鎮痛、鎮靜和鎮咳作用。因對阿片受體的選擇性不強,因此會同時出現抑制呼吸中樞、縮小瞳孔、擴張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引起體位性低血壓),興奮腸道平滑肌和括約肌(引起便秘),收縮輸尿管及增加膀胱括約肌張力(導致尿瀦留)等副作用,反复應用可發生耐受、成癮。
口服嗎啡有兩種劑型。即釋型因其作用時效短,給藥煩瑣,血藥濃度不穩,容易成癮,今已棄用。控釋型可使嗎啡緩慢釋放,減少給藥次數,血藥濃度維持較穩定,副作用較少。臨床常用美施康定(鹽酸嗎啡控釋片),每12h給藥一次。
第三階梯用藥要特別遵循按時給藥和用藥劑量個體化的原則,去除傳統對嗎啡用藥的觀念(懼怕成癮、強調呼吸抑制),主要應根據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完全解除痛苦來用藥。 “按時給藥”能夠維持較平穩的血藥濃度,可有效地緩解疼痛,又可避免產生欣快感,不易成癮,這一點必須向病人和家屬解釋清楚。 “痛時給藥”是癌痛治療的大忌。嗎啡的臨床用量變異很大,與存在對阿片受體敏感性的個體差異有關,臨床用藥應遵循劑量個體化的原則。美施康定劑量有時可高達1200mg/d;有報告美施康定10mg/d,可維持數月甚至數年。
因此,應在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的情況下,合理使用嗎啡製劑,徹底解除病人疼痛。
4.輔助用藥輔助用藥應是始終貫穿於整個“三階梯方案”的治療中,輔助用藥是關係到“三階梯”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輔助用藥的目的和藥物有二類:
①增強阿片藥物的鎮痛效果,解除因疼痛帶來的焦慮、抑鬱和煩躁等精神症狀,包括安定類藥物如安定、;抗抑鬱藥物如阿米替林;抗痙攣藥物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等,這些藥物有輕度鎮痛作用,主要用其調節患者精神狀態,改善睡眠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②針對性預防或減輕各種鎮痛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胃粘膜保護劑、胃腸動力藥物和通便緩瀉藥等,可避免過早會出現的鎮痛藥副作用,如噁心、嘔吐、便秘等,嚴重副作用的出現可妨礙“三階梯”的順利進行,有時會被迫中斷治療。
因此,應從癌痛治療一開始,就特別重視輔助用藥,可列為常規用藥,使病人順利接受並完成“三階梯”治療。
因此,臨床上仍有必要尋求其他治療方法,如神經阻滯、神經破壞治療、PCA治療、透皮給藥治療等等。這些方法是三階梯療法的有效補充,不但可減輕或控制疼痛,且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抗癌治療提供機會和時間。
“三階梯療法”?
國內外臨床實踐證明,嚴格按“三階梯療法”原則規範化進行治療,90%以上的癌痛病人可以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三階梯”療法的原則是:
①口服給藥;
②按時給藥;
③按階梯給藥;
④藥物劑量個體化。
1.第一階梯用藥以非甾體消炎鎮痛藥(AIDs)為主。 AIDs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以減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 PG包括PGE-1和PGE-2。 PGE-1具有維持腎臟、血小板正常功能、保護胃腸粘膜的作用;PGE-2具有致炎、致痛作用。傳統的AIDs對PGE-1和PGE-2的合成抑制沒有選擇性,故在發揮鎮痛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胃腸刺激、腎功損害和凝血功能障礙等副作用。
目前研製的AIDs新藥,試圖通過選擇性地抑制PGE-2,或通過改變藥物的化學結構,或採用控釋和緩釋技術,以減少AIDs的副作用,可選用的AIDs有十餘種,WHO推薦的代表藥物為阿斯匹林。另外AIDs中的消炎痛也是值得推薦的。消炎痛有普通消炎痛片、消炎痛栓和消炎痛控釋片(意施丁)三種劑型。普通消炎痛片為25 mg/片,常用劑量為25~50 mg,一日三次,飯後口服。不能口服的病人,可用消炎痛栓直腸給藥,不但減輕胃腸刺激,且可消除首過效應。
2.第二階梯用藥以弱阿片類藥物為主。 WHO推薦的代表藥物為可待因。可待因在體內轉變為嗎啡,作用於嗎啡受體而發揮鎮痛作用,鎮痛效能為嗎啡的1/12,持續時間與嗎啡相似,欣快感及成癮性較嗎啡弱,對呼吸中樞抑制輕微,無明顯便秘、尿瀦留及體位性低血壓等副作用。路蓋克為雙氫可等因10mg與醋氨酚500mg的複方製劑,可通過不同的途徑發揮鎮痛作用。
口服劑量為1~2片/次,每6h一次。奇曼丁為鹽酸曲馬多緩釋片,通過激動中樞的不同受體(阿片受體和α受體)增強鎮痛作用。口服50mg開始,逐漸增量,一般不超過400mg/d,服藥間隔不少於8h。雙克因為可待因控釋片,鎮痛作用為可待因的2倍,可延長用藥的間隔,不影響睡眠,每12h一次,每次60~120mg。上述藥物可根據病人的疼痛程度和耐藥情況選擇應用。
3.第三階梯用藥以強效阿片類藥為主。 WHO推薦的代表藥物為嗎啡。嗎啡作用於中樞阿片受體,具有較強的鎮痛、鎮靜和鎮咳作用。因對阿片受體的選擇性不強,因此會同時出現抑制呼吸中樞、縮小瞳孔、擴張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引起體位性低血壓),興奮腸道平滑肌和括約肌(引起便秘),收縮輸尿管及增加膀胱括約肌張力(導致尿瀦留)等副作用,反复應用可發生耐受、成癮。
口服嗎啡有兩種劑型。即釋型因其作用時效短,給藥煩瑣,血藥濃度不穩,容易成癮,今已棄用。控釋型可使嗎啡緩慢釋放,減少給藥次數,血藥濃度維持較穩定,副作用較少。臨床常用美施康定(鹽酸嗎啡控釋片),每12h給藥一次。
第三階梯用藥要特別遵循按時給藥和用藥劑量個體化的原則,去除傳統對嗎啡用藥的觀念(懼怕成癮、強調呼吸抑制),主要應根據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完全解除痛苦來用藥。 “按時給藥”能夠維持較平穩的血藥濃度,可有效地緩解疼痛,又可避免產生欣快感,不易成癮,這一點必須向病人和家屬解釋清楚。 “痛時給藥”是癌痛治療的大忌。嗎啡的臨床用量變異很大,與存在對阿片受體敏感性的個體差異有關,臨床用藥應遵循劑量個體化的原則。美施康定劑量有時可高達1200mg/d;有報告美施康定10mg/d,可維持數月甚至數年。
因此,應在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的情況下,合理使用嗎啡製劑,徹底解除病人疼痛。
4.輔助用藥輔助用藥應是始終貫穿於整個“三階梯方案”的治療中,輔助用藥是關係到“三階梯”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輔助用藥的目的和藥物有二類:
①增強阿片藥物的鎮痛效果,解除因疼痛帶來的焦慮、抑鬱和煩躁等精神症狀,包括安定類藥物如安定、;抗抑鬱藥物如阿米替林;抗痙攣藥物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等,這些藥物有輕度鎮痛作用,主要用其調節患者精神狀態,改善睡眠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②針對性預防或減輕各種鎮痛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胃粘膜保護劑、胃腸動力藥物和通便緩瀉藥等,可避免過早會出現的鎮痛藥副作用,如噁心、嘔吐、便秘等,嚴重副作用的出現可妨礙“三階梯”的順利進行,有時會被迫中斷治療。
因此,應從癌痛治療一開始,就特別重視輔助用藥,可列為常規用藥,使病人順利接受並完成“三階梯”治療。
關鍵字:#晚期癌痛的三階梯療法